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论证分析有什么用?与人辩论,说服他人吗?开智教练钟慰告诉你,可以把论证代入生活,带来慎思、明辨、笃行。为什么?
 
作者丨钟慰
 
论证分析结课了,这一次,逻辑不止停留在感觉。我脑中闪过的主题词是「生活」。从生活学习论证,也带论证走入生活。
 
心智
 
论证是讲道理的学问,但不仅仅是讲道德的学问。
 
到 21 世纪,随着人际沟通的频繁,随着信息量的增加,我们在生活中的行为并不是对抗性的,而是建设性的,不再有绝对的对与错。
 
论证讲道理,但不争是非。论证需要来自认知科学的知识,研究大脑如何工作,心智如何形成的学科,对日常生活中的认知经验进行了升华和抽象。
 
论证不争锋他人,而是面对自己。论证能力,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进行决策、理解不同的概念,以及更好些执行其他高要求的智力任务。
 
人们有各种的偏见,先入为主,事后诸葛亮,如影随形。背后依靠知识背景,也藏着文化习俗。
 
比如,「你是什么垃圾」,成为了流行语。但即使是简单的分类,每个人的判断都会五花八门。鱼骨头是干垃圾还是湿垃圾,那么猪骨头是干垃圾还是湿垃圾呢。答案可能五花八门,正确答案是,前者是湿垃圾,后者是干垃圾。干和湿不是自然的外观,而是可降解与否,背后需要知识背景,猪骨头敲碎的话,也属于湿垃圾。
 
再比如,大自然的颜色有几种,是七种么?社会生物学创始人爱德华·威尔逊在《知识大融通》中有不同发现:在全世界不同的地方,颜色表达是不同的,有的地方是两种,有的三种,而我们是七种。甚至同样是七种,在美国和在中国也并不完全对应。
 
司空见惯的知识,背后有文化习俗的影响。人工智能的开创者赫伯特·西蒙在《人工科学》中提出背后的认知障碍:人类既歪曲观察又歪曲信念,以提高两者的一致度。这触及了大脑的工作机制,深思熟虑仍然会出现问题,需要刻意的练习。
 
如果把大脑比喻成一台计算机,心智程序则是计算能力的体现,认知科学家斯坦诺维奇在综述了大量研究后,提出了心智程序的辨别:好的心智程序要能真实反映世界,这是明辨,好的心智程序要避免拒绝对自身进行评估,这是慎思。论证的练习,是帮助调优你的心智。
 
明辨
 
神经认知科学家 Libet 在 1983 年完成了一项实验,要求受试者在愿意的时候自然地移动手指,从而测量大脑活动、意识和行动的产生时间。
 
通常会认为,意识指挥大脑和身体工作,那么意识的产生应该在大脑活动之前。但实验结果恰恰相反,大脑的自动活动比意识的产生早了很多,也就是说意识很可能仅仅是大脑活动的事后解释,是一种错觉。
 
想做什么就去做,这个不叫自由意志,因为「想做」这个想法是外界刺激自动产生的,里面没有自我的存在。
 
想做但不去做,这才是自由意志,这个部分是自主控制的,明辨带来自由。在阅读时尤其如此。
 
哲学家叔本华在《美学随笔》中讲到,阅读就是以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头脑思考事情。没有什么比别人观点的大量流入更有害于自己的思维活动了,而持续不断的阅读恰恰就是把大量陌生的、外来的观点引入我们的头脑。但只有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一整套连贯、统一的思想才得以发展、形成,哪怕这一整体的思想严格来说还没完备。
 
作者可能偏见,你也可能。看书时,有些段落有感觉,而有些内容很抵触,和书本无关,由个人的经历,由个人的认知决定。如果不能分辨,会只读到自己早已知道的,不是你想要的。
 
如何破除?阅读时区分事实和观点,培养证据意识。证据是事实,是根基,探查证据,容易辨别真相。
 
如何行动?现代逻辑学的奠基人图尔敏给出了两个黄金问句:
 
第一问:你凭什么这么认为。
 
看看证据是什么,证据的力度如何,证据的级别是怎么样,权威研究的级别高于个人经验。
 
第二问: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看推理方式,看证据跟主张的关系,看背后的假设能否说服你。比如了解了干湿垃圾的分类背后的假设,是不是能激发你的认同。
 
通过这个方法,可以分辨大多软文、鸡汤文,发现背后的套路。这些文章大多证据薄弱,推理混乱,更多是渲染情绪,博取眼球。张开个人信息的过滤网,消除个人的偏见,这是明辨的练习。
 
慎思
 
尼采是思考大师,但他晚年四处漂泊,寻找定居地;求爱失败,关系破裂;与兄妹冲突不断;精神状况不稳,发疯直至去世,论证和日常生活并不相关。
 
慎思不是停留纸面,更要融入生活。论证除了指出他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构建自己的论证,慎思的背后是一颗开放的心。
 
回想一下,你会如何写议论文,是不是先有个观点,再展开结构去论述,这有致命的问题。观点多数是来自于先入为主,论证是在不断强化这种先入为主,仍然是在放大偏见。
 
当你持有一个观点,就好像是带上一副偏光眼镜,只能看到部分的颜色。如芒格所说,当你手中拿着个铁锤,满眼里会都是钉子。我们有很多方法证明鱼骨头是干垃圾,但是你很难自主的去想其他可能性。
 
传统逻辑学的做法,在 21 世纪受到了「图尔敏」的挑战,21 世纪的论证有不同的做法。
 
图尔敏的第一个洞见是论证跟领域相关。
 
传统的三段论在生活中很少使用,原因在于这是绝对化思维,三段论要求从正确的前提推出正确的结论。但除了数理领域,哪有什么绝对正确的前提。
 
在现实生活中,论证是有领域的,是有边界的,要接受在一个领域里有效,但在另一个领域里无效。
 
普遍流传的大脑由于演化呈现为爬虫脑、哺乳脑和皮质脑的「三重脑」理论,是人类生物学上最成功的微观概念之一。由美国天文学家和天体生物学家卡尔·萨根在他的畅销书《伊甸园的飞龙》中普及。
 
如果站在脑科学领域,这是错误的,并没有任何大脑观测证据来证明,大脑会按照里外分成三层结构。但如果只是作为科普,作为一个理解大脑工作的方式,是合适的。大脑会有分工,分工有些各自的不同,这个概念可以降低理解的难度。结论的正确与否,取决于运用的领域。
 
图尔敏提出的第二个洞见是,论证和时间相关。论证的目的不是为了去证明自己是对的,而是为了获得真相,为了达成共识,新观点被接受往往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论证过程。
 
上周阅读了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斯的《教养的迷思》,这是一场精彩的论证。作者说,我的立场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不起作用。但科学地讲,「不起作用」这个观点是不能被证明的,因为人们很难检验「零假设」。与其验证零假设,还不如捍卫它。
 
现在轮到信奉教养假设的人们去寻找证据来推翻零假设,他们需要具有说服力、值得推敲的证据,也许我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希望我能够让抚养孩子这件事变得容易一些,让家长压力小一点。
 
慎思是论证的态度,从构建思考,到构建生活。
 
笃行
 
人人都有自己的思考,人人都有自己的主张,但是不稳定的,需要论证稳定重心。论证不止说服他人,也不是抚慰人心,会带来慎思、明辨、笃行。
 
慎思,既要明白自己知道什么,更要觉察自己不知道什么。
 
明辨,既要广泛求知,更要去伪存真,让信息焕发价值。
 
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
 
从学堂走入生活,需要触点广泛,也需要反复练习,需要反驳我心,也需要建构他心。从生活学习论证,投入大提升也大,不仅磨砺思维的刀锋,更是加装思考的硬核。带论证走入生活,装上跨越的翅膀,迎风向上,展开自由的心智,乘风而行。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百万机器猫」已获原作者授权
话题:



0

推荐

开智学堂

开智学堂

476篇文章 2年前更新

开智学堂专注于培养未来的创造者,在这里你可以与小伙伴一起学习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和创意写作等 21 世纪人才所需的技能。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