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喜欢读纸质书还是电子书?你觉得阅读这两种不同媒介的书籍,对理解、吸收知识会有影响吗?在电子书大行其道的今天,你觉得纸质书的存在,有什么独特魅力吗?阅读下文,牛津大学林肯学院的高级研究员苏珊·格林菲尔德,为你分析阅读电子书的弊端,也为你讲述纸质书的独特魅力。文章摘自作者《思维转变》一书。本周末,开智学堂联合「机械工业出版社」举办赠书活动,积极参与留言,就有机会获赠这本书哦~
作者丨苏珊·格林菲尔德
00 热媒介与冷媒介
1964 年,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其传奇著作《理解媒介》中指出,科技不是中立的渠道,它本身对思维处理过程有影响:「媒介即信息。」
麦克卢汉解释了「热媒介」和「冷媒介」的区别。
「热媒介」替你做了大部分的工作,例如在看电视、听收音机的过程中,你仅仅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收者。
对比之下,「冷媒介」,例如卡通片或电话,你需要输入一些东西,来获得更多的微弱输出。
有趣的是,网络既可以被视为热媒介,因为它通过屏幕展示了更多外来的、令人眼花缭乱的东西,没有给想象力留下空间;它也可以被视为冷媒介,因为它提供一种互动的、可参与的体验。
数字技术,包括屏幕本身和屏幕背后的东西,或许正在驱使我们的思维过程走向前所未有的道路。
屏幕和书本之间的物理差别、超链接的可行性、多元化任务的可能性、大脑训练的体制,对我们大脑的思维进程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01 文本呈现差异的影响
第一,屏幕最明显的物理特征就是,文本呈现于硬物表面,而非被印刷在脆弱的纸张上。
2001 年的时候,阿比盖尔·塞伦和理查德·哈珀在《无纸化办公室的神话》中指出,老式纸张仍然会在办公室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他们理论的基础在于「功能可见性」这一迷人的概念,在于物体的物理属性是「可承受的」或允许某种活动发生的。具有轻、薄、可渗透、不透明的特点,让携带、折叠、书写等行为成为可能。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的「功能可见性」则十分不同。
奥斯陆和阿克什胡斯应用科学大学学院的安妮·曼根,通过对比阅读屏幕文本和阅读纸张的读者表现,研究纸张「功能可见性」的意义。
她的结论是,电子化阅读会导致人的理解能力变差,文本的物理属性强迫读者不停地往下或往上滚动,空间的不稳定性影响其阅读。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对文本的物理空间布局形成良好的空间心理表征有助于读者理解文本。
相比于理解力差的人,那些理解力好的人在记忆和重新定位文本的空间顺序上更胜一筹,所以,在文本的物理排版和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之间,存在一种关联。
另一个对于屏幕阅读更深的思考是,它对视疲劳具有更大的潜在影响。纸张和屏幕之间的区别,对于视觉工效学有着重要影响。
人们阅读时对视觉空间方面的处理,先依赖于文本的易读性,而易读性又依赖于字母检测、文字识别、光源、环境亮度、字体大小、阅读时间、行距等。
这些都会影响阅读感受、视觉疲劳、阅读时间。即使是在不同类型的电子媒介当中,光源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区分因素。
韩国总神大学郑汉浩的研究,旨在客观地评估电子书和纸质书对 6 年级学生在眼部疲劳、洞察力、阅读能力方面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阅读对测试成绩有显著的「书本效应」:相比于阅读电子书,阅读纸质书能提高人的阅读理解能力。
此外,学生们在阅读电子书之后,更容易感到视觉疲劳,尽管他们在阅读电子书的时候十分「满足」,但他们声称事实上更喜欢纸质书。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于在屏幕上阅读感到很累。
反过来,疲劳对阅读理解力、洞察力产生负面影响:对用户反应的深度分析显示,他们的许多批评意见都基于屏幕、文本大小、清晰度,而不是电子书本身。
02 多任务操作影响专注力
第二,数字科技的显著特征是它为多任务操作提供机会。
在尼古拉斯·卡尔的《浅薄》一书中,他对这种潜在的不利影响直言不讳:
「网络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同时分散了注意力。我们对媒介本身有着强烈的关注,包括闪烁的屏幕,但是我们却因媒介高速地传递信息和刺激而分心。」
媒介的多任务处理对人来说太过熟悉又高度刺激,例如从检查邮件切换到即时消息,发短信的时候同时看电视,或者是从一个网页切换到另一个网页。
在一个针对 2000 名 8~18 岁个体的调查中,在 1999 年,他们使用多于一种科技的多任务处理的比例是 16%,但是在 10 年后,这个数字翻倍增长到 29%。
在一个关于美国大学生的调查中,38% 的人说,他们如果不去瞅一眼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那么他们连 10 分钟都学不下去。
多任务处理对当前任务的影响
从定义上来说,媒介的多任务处理涉及在多个资源之间转移注意力,因此,当个体在做媒介的多任务处理时,许多研究都关注其信息保留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一项研究把学生放置在一个包含 3 个测试的试验当中。在每种情况下,受试者会被分为两组:一组定时进行多任务操作,另一组则没有。
这项研究中的 3 个测试要求受试者观察形状、数字、字母,但任务是记住屏幕上的一些图像,而忽视其他图像。
在 3 个测试中,多任务处理能力强的人似乎无法忽略被告知要忽略的形状,也没办法区分任务的重要与否。在所有测试当中,多任务处理能力低的人反而表现更好。
研究人员最初是想了解多任务处理的好处,但是该项目的主要研究员,来自斯坦福大学人类与互动媒体实验室的埃亚勒·奥菲尔,总结道:「我们一直在寻找他们擅长做什么,然而我们并没有找到。」
奥菲尔的解释是「多任务处理能力高的人总是把他们眼前的所有信息聚集在一起,他们无法把这些信息分开。」
心理学家安东尼·瓦格纳进一步强调说:「当他们(多任务处理能力高的人)处于源源不断地接收外界多种信息时,他们无法过滤掉与当前目标无关的信息。这意味着他们会被无关信息拖慢进度。」
多任务处理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影响
多任务处理也被视为电子书阅读时间长于纸质书的一个原因。
研究表明,大学生在课堂时间中,有 42% 的时间都在处理多项任务,一项针对多任务处理和课堂理解的调查发现,如果学生被分配到有关 Google、YouTube 和 Facebook 的搜索任务,而这些搜索任务只占课堂时间的 33% 时,学生的理解能力明显下降。
总的来说,将 33% 的课堂时间用于多任务处理的学生,要比其他人在课后的理解力测试中得分低 11%。
对于这种悲观局面,答案其实很简单:想要学习的学生会愿意去理解,而那些在课堂上已经觉得无聊,或没有学习动机的就关闭了理解技能。
然而研究更进一步发现,那些没有处理多任务的学生,即便看到其他同学在处理多项任务,这都会对其理解力造成消极影响。
在随后的理解力测试中,那些在 Facebook、Google、YouTube 处理项任务的学生,比其他人的得分低 17%。
这表明,在课堂上使用网络会影响人的注意力,这不仅适用于无聊的学生,也包括那些原本就打算学习的学生。
多任务处理在课堂外对学生的影响
在课堂之外,学习期间的多任务处理也会影响学业表现吗?研究者对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在回到家后的用来学习的 15 分钟进行了观察。
研究者考虑了其他科技因素,并且在学生学习之前打开计算机窗口,对学生在任务时间和任务之外使用科技产品的时间做了细致观察。
令人惊讶的是,在转换任务之前,学生们平均花在任务上的时间不到 6 分钟,这可能归咎于技术干扰(包括社交媒体等),并且这些学生自述对任务转换具有偏好性。
对技术持有肯定态度不一定耽误学习任务的进程,而那些喜欢转换任务的学生更易受到技术产品的干扰,进而比其他学生更容易分心。
专注力才是关键,多任务处理达不到预期目的,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即时通信已经成为大学生最流行的沟通方式,例如 Skype 或 Facebook 的聊天形式。不出意外的是,在一项针对大学生的大规模网络调查中,超过一半的人都称,在学习期间发送即时消息对其学业成绩有不利影响。
研究发现,花在 Facebook 上的时间和平均绩点之间呈负相关。Facebook用户同样称,相比于那些不使用 Facebook 的人,他们每周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更少。
鉴于学生意识到多任务处理的不利影响,一项更正规的研究开始测试,当学生在学习期间进行多任务处理时,会有怎样表现。
在一项调查当中,研究人员预测,那些在网上阅读心理类文章的学生,同时在发送即时消息,这会使其阅读时间加长,并且在理解力测试上表现欠佳。
受试者被随机分配到三种情境中:在阅读之前发送即时消息,在阅读当中发送即时消息,在阅读中不发送任何消息。
很明显,在阅读期间发送即时消息,会让受试者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增加的时间不包括发送信息本身的时间。研究人员提醒说,学生多任务处理时看似花费了较少的时间,实则不然。
总之,尽管一蹴而就地办很多事听起来似乎很美妙,尤其是为了跟上 21 世纪的快节奏生活,但是人们付出的代价可能非常高。尝试同时处理不同类型的信息,这种做法的消极影响正与日俱增。
如今的结果显示,相比于按顺序处理信息,多任务处理会增加学习时间以达到原本的学习水平,会使人在处理信息的时候出错。
03 超链接易让人分心
第三,屏幕的基本特征是超链接,而纸质书永远也做不到这一点。
尽管在不同读者之间有着个体的差异性,例如工作记忆能力和背景知识,都在最终的阅读表现中发挥作用,但超链接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决策制定、视觉分析有着消极的影响。
总的来说,超链接偏离了线性思维的轨道,是对毫不相干的事情的擦边球,转移你的注意力。
超链接或许会导致你进一步偏离最初的智慧之旅,它比传统的脚注更能令你分心,毕竟传统的脚注是有限的。
此外,超链接并不是你自己建立的,它并不一定会在你独特的推理思路和最终的概念框架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它不一定会促进你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按照自己的节奏去阅读,被视为元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元认知是一种评估自己认知过程的能力。元认知和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紧密相关。
以色列理工学院、以色列海法大学的拉克菲特·阿克曼和莫里斯·戈德史密斯,比较了屏幕学习和纸上学习的阅读表现,并且发现在固定的测试条件下,两种情况下的表现并无明显不同。
然而,当受试者自我调控学习时间时,屏幕阅读相比纸质阅读表现更逊一筹。这种伴随着屏幕阅读带来的不佳表现,使人们对于预期表现出过分自信,而在纸上学习的人更能准确地认知自己的表现。
阿克曼和戈德史密斯得出结论,人们慢慢意识到纸质媒介更适于有效果的学习,而电子媒介以计算机为例,更适于「快速而浅显地阅读一些较短的文本,例如新闻、邮件、论坛的帖子……屏幕信息用于浅显消息的阅读,这或许会降低有效的自我管控」 。
04 屏幕阅读不适合深度阅读
第四,最重要的问题是:拿起一本书或是打开一本电子书的首要原因是什么?
有研究分析了过去 10 年间数字环境下人们的阅读习惯,揭示了人们持续性注意力水平日益降低,这正持续不断地改变人们的文本阅读技巧和习惯。
随着人们在阅读电子文档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基于屏幕的阅读习惯也随之而来:更多时间用在搜索和扫描、关键词定位、一次性阅读、非线性阅读、选择性阅读上,而深度和集中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
所以,在屏幕上阅读可能要比在纸质书上阅读更费时间(存在分心的潜在可能性,例如超链接),并且鼓励一种更加倾向于搜索的策略阅读。
那么纸质书和屏幕阅读哪个更困难呢?
在德国美因兹大学,弗兰奇斯卡·克雷兹施马尔的团队对脑电波(通过脑电图)和眼动追踪进行了测量,来评估人们运用每种阅读媒介时的认知能力。
结果再一次证明了之前的发现,因为受试者大部分选择了纸质书,而不是电子阅读器或平板电脑,作为他们首选的阅读工具。
从客观上讲,不同媒介在阅读理解与认知方面的差异是微乎其微的。事实上,读者会在主观上将电子设备视为更需耗费精力的阅读媒介。
这种主观意识,或许是电子书在大学生中不受欢迎的一种原因。人们阅读课本的原因和策略与阅读小说不同。
当然,阅读纸质书更易发展人在理解力和认知力之外的技能。
例如,谢菲尔德大学的一项调查以学生为研究对象,一组学生使用常规的纸质书,而另一组学生使用电子书。
结果显示,使用常规纸质书的学生更有好奇心,并且更容易对信息产生疑问。或许纸质书给人一种永恒感,并且使学生提问时更加有安全感、更加自信。
相反,使用电子书的学生或许会觉得,他们需要更多时间来反应,不急于按下鼠标来进入下一个界面。或许正是这种按自己的节奏进行的探索,构成了学生主观偏好的基础。
图片来源 Pixabay
05 纸质书的魅力
尽管纸质书有吸引力,阅读却日益变成一种数字化体验。电子书的销量在迅速增长,而传统纸质书的销量在下降。在 2012 年的美国,电子书销量首次超过精装纸质书。
传统纸质书的增长缓慢,它不可避免地会对零售商产生影响。英国的独立书籍零售商一家接着一家地关门,零售商总数从 2005 年开始到现在锐减了 1/3。
出于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的因素,电子书新奇、便宜、唾手可得,很明显这些是它的压倒性优势。书本和屏幕提供了不同类型的阅读体验,因此也会引起人们不同的表现、反应和优先级。
或许纸质书更大的吸引力在于其文化象征性,但是出于廉价、便携性的考量,这种吸引力被减弱。纸质书意味着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它们持久地提供电子书永远无法企及的安全感。
我环顾书房,书架占据着房间的 3/4,我试着想象它们被移动硬盘所取代。只要看一看,摸一摸这些书(有些是精装版,有些是简装版,有着不同的颜色和尺寸,有着不同程度的破损),我就像被老朋友所环绕着。
在很多情况下,当我得到一本好书时,就会如饥似渴地阅读其中的内容,或是被它所陈述的观点而震撼。即使它们当中有一些内容已经被淘汰,但如果把这些书当中的任何一本扔出去,对于我来说都是一种谋杀。
在纸质书的特定属性所提供的功能价值之外,除了个人记忆,纸质书还有着强有力的象征意义。
在 1933 年 5 月 10 日,纳粹烧毁了 25000 册「非德意志」图书,包括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论著,以及那些非德裔作家(比如海明威)的书。
如今柏林的那个地方,在铺着鹅卵石的广场上有一个用玻璃覆盖的巨大开口展示了一片被挖掘的区域,下面是空荡荡的书架,令人不寒而栗……
这说明了什么?书籍代表着知识、新思想、人类精神和想象力。这些书里的时间和地点是凝固的,其中的故事是不可更改的,一切都被尘封在了脆弱的纸张内。
数字土著会欣赏这种没有互动性的书吗?
纸质书或许总是有些特别的东西,哪怕我们的生活方式、日常工作、思维方式日益改变。
书籍和屏幕总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不是敌人,正如书和电影、广播和电视、自行车和汽车,都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同但互补的角色。
如今,生活中的一个新的部分是通过数字设备获取信息。这种媒介上的转换会改变我们处理信息的效率吗?我们是如何学习、记忆、思考的呢?
文章摘自:苏珊·格林菲尔德(Susan Greenfield),《思维转变:社交网络、游戏、搜索引擎如何影响大脑认知》,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已获授权。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