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又是一年毕业季,你是否也在考虑在北上广找一份工作,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呢?开智校友 finesisi 同学曾以 OD(组织发展专家)职业为例,在信息分析三期结业作业中向我们展示,如何构建科学的职业发展路径。不仅如此,她还把这些策略运用到了真实的求职中,并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她是如何科学转行的?这次求职她收获了哪些经验和启发?
 
作者丨finesisi
 
今年春天我开始北上找工作,一个陌生的城市,不知路在何方,内心忐忑不安。
 
对于职场,我只是刚入门。也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应北京这个聚集中国精英、快节奏的地方。
 
幸运的是经过一翻折腾,最终还是拿下了一份令自己满意的 offer。特此写下此文,希望给大家一些经验、教训和启发。
 
一、简历篇
 
一开始你需要多管齐下,拓宽应聘渠道。比如海量投递简历、借力猎头、朋友推荐等等。
 
海量投递简历
 
招聘网站大大小小十多个,先一股脑儿全过一遍,只留下几个发布岗位较多、点击量较大的网站。这些网站包括:猎聘、前程无忧、智联、领英、拉勾、Boss 直聘。在这几个平台上投递简历,效率较高。在金三银四的季节里,你当天投递简历,第二天可能就获得面试机会了。
 
这几个招聘网站中,反馈效率大约是:猎聘>Boss 直聘>智联>拉勾>前程无忧。拉勾虽然反馈效率高、处理简历快,但获得的机会会很少。主要原因是拉勾只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对没有互联网经验的人而言,不是个好去处。所以在挑选投递简历的网站时,要了解招聘网站的受众。
 
从体验来看,对于这几家招聘网站,没有一个是真正满意的。每个网站,你都要下载一个 App;每个网站,你都要完整填写个人简历;每个网站简历模板都不一样。总之,费心费力费时间。未来应该会出现一个整合所有优势和资源的大招聘平台吧。
 
Tips 投递简历要点:
 
提炼关键词。以 OD(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岗位为例,本就涉及不同的工作内容。所以搜索时,不仅用「 OD」作为关键词搜索,还用组织发展、组织管控、绩效管理、组织绩效、人力资源等等各种关键词去搜索岗位。
 
准备完整的文字版简历。每个招聘网站的简历模板都不同,如果每个网站都重新编写一份,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最好事先写好一份通用简历,根据网站中的模板要求粘贴内容,并根据个性化情况适当调整。完善所有网站的简历大概花费一到两天时间。
 
简历中突显你的优点。你可以尝试举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比如成绩在年级前 3%,比如 xx 比赛第一等等。同时,这些成绩最好用用一句话表达出来。总之,突显优势、突显数字、突显成绩,让它在枯燥的文字中变得醒目。
 
采用海投策略试水。简历海投的过程中,你逐渐开始了解市场需求,例如哪些行业的公司对你更感兴趣,哪种规模的公司于你而言存在更多机会。
 
面试的过程,是真正了解自己的过程。也许你之前那个市场、那家公司的要求,并不是现在这个市场所需要的。在这个过程中,你要不断调试自己的措辞,精选自己擅长的案例,发现面试官的关注点,及时调整自己的认知。
 
比如,一次面试中,我遇到了一个极富魅力以及很有洞察力的女士。面试过程中,面试官给我在某些方面提了一些很有实践的建议;还有一家公司,面试通过后要我做人才测评。这个测评足足需要三个半小时。做题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内省自己的管理风格、性格、人际交往方式等。后来还获得了最终测评报告。这个报告给我提出了未来提升建议。所有的这些,都算是额外的收获。
 
借力猎头
 
如果你以往已经积累了几个猎头资源,这时都可以派上用场。你可以告诉猎头你的需求,他们会为你提供精准的匹配,给你推荐公司,甚至给你面试建议。另外,如果你在招聘网站投递了机会,也会吸引猎头联系你。但是这些吸引来的猎头多数是为了储备或者是为了索要你的简历,现阶段能给你提供的机会并不多。
 
很多猎头会挂着诱人的公司或者职位、薪酬吸引你投递简历。这类机会并不一定真实。一些猎头只是为了拿到你的简历而已。所以投递简历时,要更倾向于投递企业发出的职位而不是猎头发出来的职位。对于猎头,要更多主动去联系几个长期保持联系的猎头,看看有无岗位可以推荐。
 
朋友推荐
 
这个渠道效率是最高的。你的前同事、曾经的上级、朋友、同学,他们也许恰好有着你需要的机会。效率很高,通常可以直接越过简历筛选环节,获得直接上级的面试机会。朋友们愿意推荐机会给你,这真的是大人情。务必好好准备。如果最后没有选择去这家公司,也请事后对朋友表示感谢,解释你没有去的原因,做到有始有终。
 
企业主动上门
 
除了你自己投递简历,企业也不全是守株待兔型的。有些企业 HR 会时不时勤奋地搜索匹配满足岗位需求的候选人。这些公司可能是你看不上的公司,因为候选人少,HR 必须勤劳地自己打电话挖掘候选人,或者主动在招聘网站上和你互动;还有一类,是当真跟你匹配的公司。他来自于你曾经从事的行业,或者是类似的,这些公司也许就是喜欢接收你前任公司出来的人。通常这种公司,面试难度最小,成功概率最高。所以不要拒绝这种主动上门的公司。不要还没开始,就在电话里说,谢谢,我不考虑。
 
打入当地目标职业圈子
 
来北京后,我结识了很多做 OD(组织发展专家)的朋友。大家讨论、分享问题多是平时工作遇到的问题。有一次大家探讨 OD 的胜任力素质模型,我刚好有些想法,于是稍微分享了一下。未想一次面试中,面试官恰好问到这个问题。我因为之前思考过,直接回答了,事后我正是去的这家公司。这是一个有意思的因缘和合。
 
二、面试篇
 
刚开始确实迷茫,但是一定会越来越清晰。投简历存在转化率,不要嫌冗杂,不要嫌烦,多投一些公司,一定能滤出工作机会。比如我第一天上午在某招聘平台上进行了 120 多份职位申请,下午还没有任何人回复我,我当时还是很焦虑的,应该说是相当的焦虑。然而到了第二天就收到了三个面试邀约机会。所以在北京这个时间的源头,机会还是蛮多的。总之,放宽心,端正自己的态度,及时总结和复盘就好了。
 
端正态度:你的每个面试官都是贵人
 
如果面试官透露出不想要你的意愿,没有关系,也许他并不一定是不欣赏你,只是你与 TA 这个岗位不匹配而已。比如, 我碰到过这样一个机会,由于在面试交谈过程中,我发现公司做的事情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样,因此并不是太想获得这个机会了。于是我跟面试官说了我的想法以及我的优势。这个面试官跟我谈了他的看法,同时引荐给我另一个面试机会。
 
提取和总结自己的面试模式
 
面试多了,你会发现面试官问的问题都差不多。通常直接上级问的是 A 层次的问题,部门负责人问的是更高层次 B 的问题,公司副总是更高屋建瓴的问题。面试多了,面对不同层级的问题,你都能总结出一些规律。要明白面试官真正关注的是什么。
 
了解面试官最看重的是什么
 
一些跨行业面试中,面试官们最为关心的反而不是专业问题,而是你的潜力。即便跨了行业,他们明明知道你是从别的行业过来的,因此也就没有多么为难你行业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从思维、逻辑、潜力方面考察。
 
三、拿到 offer 后如何选择?
 
首先,拿到 offer 后你要综合评估机会。选择什么样的机会很重要。斯坦诺维奇说:人一生中重要的选择不过二十多次。选择工作一定能算上一次,它决定你未来几年过得好不好,有没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能否为家庭和自我带来改善,未来与什么样的人为伍。所以,当你有了一些机会之后,就把自己也当成面试官。当别人在选择你的时候,实际上你也在选择他们。你要趁着这个机会,多问问他们,能否满足你未来的职业发展、薪酬是否到位,或者即便薪酬低点,但是有好的企业氛围以及未来成长空间作为弥补。面试时,你可以在直接上级及其他面试官之间交叉验证你所关注的要点,侧面打听一些信息。
 
其次,你需要查找公司公开信息。很多公司信息其实都是公开的。如果你发现一家公司总是陷于各种官司、诉讼,或者在网络上充斥着对这家公司各种吐槽,你基本可以 Pass 掉这家公司了。
 
还有,不妨询问过来人经验。拿到机会后,做一翻权衡,心中大概有数后,找一两个职场老手,至少比你大 10 岁且有些成就的,让他们帮你看看 offer。他们都是成功者,经得起大浪淘沙,能比你看得远,听听他们的建议。
 
最后,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芒格说,了解自己的能力圈非常重要。
 
我们为什么要在自己没有优势或许还有劣势的领域与他人竞争,而不是在我们有明显优势的领域与他人做角力呢?你们每个人都要弄清楚自己的才能所在。你必须利用自己的优势。但如果你试图在自己最不擅长的方面取得成功,你的职业生涯必将一塌糊涂。
 
还是以自己的经历为例。起初是奔着互联网行业寻找机会。但是在面试过程中发现,这个行业与我之前所处行业在思维、打法上差别很大。由于缺乏互联网行业经验,一些公司虽然给的薪水高,但未来给的成长空间并不大。初步测算,我在新行业重新做起,需要多奋斗几年,才能达到预期。且这个行业朝不保夕的公司太多了。如果自己再年轻些,也许会选择这样的机会,然而自己年龄已然不小,成长的时间很有限。最终,权衡各种机会后,最终选择了一个与曾经行业相似,却又是未来新兴行业的一个 offer。
 
总之,最终的选择,一定要结合你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
 
后记
 
现在已经顺利开始工作了,很庆幸当初的选择。回想之前近一个月的面试,更像是上了一堂人生必修课,虽然走出了第一步,但同时压力也不小。帝都虽大,居之不易,应更努力才是。最后也希望以上的建议,对你找工作有所帮助。感谢你的聆听。
 
本文转载自「https://finesisi.github.io/」,已获原作者授权。
话题:



0

推荐

开智学堂

开智学堂

476篇文章 2年前更新

开智学堂专注于培养未来的创造者,在这里你可以与小伙伴一起学习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和创意写作等 21 世纪人才所需的技能。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