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你觉得人生短暂吗?你会怎么度过原本短暂的一生?这篇文章告诉你,你的生活方式影响到你的生活长度,还有许多可以改善的地方,等你亲自来做。

人生譬朝露

人人都知道人生短暂。我年幼时琢磨过这个问题。人生真的短暂么?还是我们其实只是在抱怨生之有涯这个事实?如果我们的寿命能延长十倍,是否还是会照样抱怨人生短暂

既然当时这个问题好像是无解的,我也就不再瞎琢磨了。有了孩子后,我居然找到了一条解答的方法,得到的答案是,人生真的太短。

身为父母的体验,教给我如何把时间这个连续值转换为独立的分离值。你和你的两岁孩子呆在一起的时间,统共也就 52 个周末。假定孩子只会在 3 岁到 10 岁之间把圣诞节看成有魔力的日子,那么你也只能看着你的孩子体验 8 次而已。

虽然对于时间这样的连续值,难于断言多或少,但是 8 这个数字不能算多吧。如果你一把抓了 8 颗花生,或书架上放有 8 本书,不管你的寿命多长,这肯定是个挺有限的数值。

好吧,这么说人生确实短暂。知道这点,那又如何?

这个认识对我大有影响。它意味着类似「对于某某事情来说人生太短」这样的论点平时对我们影响太大了。这种论点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法,也不仅是为了讨人嫌。 如果你发现自己正在想着「对某某事情来说人生太短」,你最好能尽量消除这种想法

剪除扯淡

当我自问就我所想「对于什么事情来说人生太短」,有个词跳进了我的脑海—-「扯淡」。我领悟到,这个答案简直就是同义反复的。人生对这东西来说实在太短,这几乎也就是「扯淡」的定义了。而「扯淡」确实也有其明确的特点。它给人一种赝品的感觉,它就是人生经历中的垃圾食品

如果你自问,你把自己的时间花在上面的那种「扯淡」是什么,你可能就已经知道那个答案了。无用会议、无谓争论、官僚主义、矫揉作态、处理他人错误、交通堵塞,还有令人沉溺却无益的消遣。

这类东西用两种方式来进入你的生活: 强加给你,或者引诱你。某种程度上你只能默默忍受环境强加给你的扯淡,毕竟你需要挣钱,而挣钱总是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无聊差使。

事实上,供需定律决定了这一点,哪种工作回报越高,反而就会有人越便宜地抢着干。不过,这种强加的扯淡并没有你以为的那么多。一直有那么一些人,选择跳出这种日常的磨坊,而去过更为本真的,虽然(在世俗意义上)也是机会较少的生活。这种趋向会越来越普遍。

追求真正要紧之事

避免扯淡的同时,我们应主动去寻求真正要紧之事。但是不同的事情对不同的人意义自然不同,所以大多数人得去学会到底什么对自己最重要。

有些幸运儿早年就知道他们喜欢数学、照顾动物、或是写作,并找到法子来把更多时间用于所爱之事。但是多数人的人生起步时,要紧之事总是混杂着无谓之事,他们只能慢慢地学会如何区分。

有个区分轻重的做法颇有启发,那就是问问自己,在将来还会不会对此加以关注。那些乍看起来重要的赝品,一般都有个看似重要的峰值。这就是它的诈术。曲线下的区域其实微小,但是它的锋利峰形却像别针那样刺入你的意识深处。

真正要紧的事情,并不一定就是通常人们所谓的「重大事宜」。和朋友喝咖啡就很要紧。你事后并不会觉得这是浪费时间。

家中孩子尚小,有个很棒的优点,就是他们能让你把时间花在真正要紧之处:孩子自己。他们会在你刷手机时抓住你的袖子,「能和我一起玩吗?」而很可能这就是减少人生中的扯淡的最佳选择。

品味已有时光

如果人生短暂,可以猜想它的短暂会吓我们一跳。实情如此。 你本来把很多事情的存在不当回事,而它们有一天就真的消失了。你觉得你可以一直有时间写那本书,爬那座山,诸如此类,然后有一天你意识到,这个机会窗口已经关闭。

最悲哀的窗口关闭就是他人之逝。他人的生命也很短暂。家母过世后,我才懊悔本该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她。我曾经以为她会永远存在。而她也以她的平和安静鼓励了我的这个错觉。但错觉就是错觉。我想很多人正在犯和我一样的错误。

避免窗口出其不意关闭的通常方法,就是始终有意识地感知这些事物。过去年代,生活更为朝不保夕,人们会更多地意识到死亡,那种强度放在我们今天简直就是病态的。

总是提醒自己头顶上盘旋着的死神影子不太好。也许更好的法子是从问题的另一端来看。培养对自己想做之事的不耐之心。现在就去爬那座山,去写那本书,去看望母亲,不要等待。不需总是提醒自己为何不要等待。但是就是不要等待

小结

当一个人所有不多时,有两件事情他肯定是可以去做的:努力取得更多,还有品味自己已拥有的。这两者都有其意义所在。

你的生活方式影响到你的生活长度。大多数人还有改善余地,我亦是如此。无情地剪除扯淡,不要拖延要紧之事,品味拥有的时光。人生譬朝露,此乃应为之事。■

原文:
译文:(有删节)
译者:gauchewood

话题:



0

推荐

开智学堂

开智学堂

476篇文章 2年前更新

开智学堂专注于培养未来的创造者,在这里你可以与小伙伴一起学习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和创意写作等 21 世纪人才所需的技能。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