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提高工作效率,却总在磨洋工;想读书健身,却被手机填满生活;想塑造规律的作息,却常常黑白颠倒。我们希望持续成长,却一再陷入「计划-放弃-再计划」的怪圈。从时间管理到心流管理,你将踏上群星闪耀的旅途。
独行于都市霓虹之下,心中的梦想渐行渐远,我们感到不安。怎样才能重塑生活,持续提升自我呢?
路人甲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计划,他画表格,拉清单,精确列出了一天的任务和时间安排。起床后,先「检视当天目标」,再完成「生活仪式」,上班的地铁上要「背单词」,要看完「订阅号」,下班之后要「写作」,要「学习」,要「健身」,要「处理琐事」,要「断舍离」,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每件事都有时间点,路人甲还付费购买了手机app「时间管理」,定时响铃提醒自己切换任务。两周之后,路人甲突然发现,他再一次放弃了时间管理。
大师乙很少计划,他的生活太简单了,根本不需要计划。在很长的一段时期,他的生活通常只有一两件重要的事,例如读书和写作。读书和写作上,他格外挑剔,要精力最好的时候,要安静的环境,要整段的时间,要求自己有「最小产出」。生活的其他事情,则顺其自然,简简单单,慢慢吞吞。十年之后,大师乙的生活节奏依旧如此。
路人甲就是你我,用的方法叫「时间管理」。大师乙是托尔斯泰、狄更斯、达尔文、马克思、荣格、毛姆、海明威、村上春树等人,他们很少管理时间,但他们每天都管理「心流」。
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就是用日程表(Calendar)和任务表 (To Do List) 等计划,精细地安排每天的活动。或是提前安排,或是临睡前记录,不同的时间管理方法细节不同,本质却相通,就是统筹安排各项活动,以求最大化地利用时间。
很多人选择时间管理,无非是生活的惯性。生活陷入混乱,便拿起学生时期的课程表来救场。学生时,我们围着学习和恋爱打转,生活比较纯粹,时间管理的弊端不容易暴露。但工作后,干扰多、诱惑多、欲望多、责任多,时间管理的弊端自然凸显,不再好用。
时间管理的理念在工业化大生产中应用广泛。「科学管理之父」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提出,人越接近机器,计划就执行越好,生产率就越高。因此,从操作规程到动作规范,从工艺流程到工作环境,一切都要标准化。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就将这一场景刻画得活灵活现。一个螺丝工的全部工作就是把「拧螺丝」的动作重复一整天。
正如泰勒所说,「适合搬运生铁的人,应该够蠢够冷淡,以至于他的精神面貌更像是一头牛。」流水线把人异化为了机器,以此提高生产率。但人毕竟不是机器。人有七情六欲,爱偷懒,也有好奇心。我们会聚精会神,也会天马行空,我们会按部就班,也会拖延放纵。
有读者会反驳,「我知道一个大师,叫柳比歇夫。他就是一架学习机器,他一生都坚持记录时间。」我的回答是,「柳比歇夫,你学不会。」
柳比歇夫
《奇特的一生》中记录了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的故事,他治学精深,涉猎广博,一生坚持记录「时间日志」。很多人将他的成就归功于时间管理,觉得照抄时间日志,就能复制他的成功。他们没有意识到,容易复制的人生,怎么能称得上是「奇特的一生」呢?
柳比歇夫从一九一六年开始记时间日志,严格记录每天的活动和耗时,从未间断。此外,还有详尽的月统计和年度统计。作家格拉宁评论道:
五十六年如一日,柳比歇夫一丝不苟地记下他的时间支出。他的历史长编一天也没有中断过;连儿子的夭亡也挡不住他在这份没完没了的结算表上记上一笔。
柳比歇夫对学术充满热情,勤奋工作,几乎是「学习机器」。而我们连日常工作都应付不了,哪还有多余的精力记录这些枯燥的数据。柳比歇夫的问题是缺时间,我们的问题是太懒。柳比歇夫留给「懒人」的财富,不是时间日志,而是他一生恪守的原则:
1.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2.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3.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睡得很多,10小时左右;
5.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前两条原则划定了底线,挡掉了很多干扰节奏的任务。后三条原则指出,严格执行计划不可取,从睡眠里挤时间不可取。5 个原则指向同一个目标——保持高效的工作状态。课程表式机械的「时间管理计划」,与柳比歇夫灵活的「时间管理原则」,几乎南辕北辙。
有形的时间日志容易模仿,无形的高效状态却难以复制。柳比歇夫的厉害之处,在于他长期保持高效的工作状态。高效的状态,无法求诸于时间管理,必须在人性的深处寻求,正如《奇特的一生》所写:
柳比歇夫开始的时候同旁人差不多,跟所有年轻人一样,渴望着建树功勋,成为拉赫美托夫,成为超人。一步步,他才逐渐回复天性,冒出人的弱点,他鼓起勇气继续前进,攀登越来越陡峭的高峰——追求人性,追求那最最朴实的人性。
管理心流,就是回归人性。
心流管理
我们一旦最高效的工作状态,会全神贯注、心无杂念,自动屏蔽外界的干扰。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ály Csíkszentmihályi )将这种巅峰状态称为「心流」(Flow)。时间管理强调时间感知和时间记录,而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研究发现,一旦进入心流的巅峰状态,我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以至于连时间的流逝都感知不到了。这意味着,一旦进入巅峰状态,我们就会把时间管理的计划表甩在一边。
心流是工作时的理想状态,这时内心有序,外物的纷扰被隔断。我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仿佛成为一道光束,工作效率达到巅峰,自我感觉达到最优。因此,心理学家也将心流称为最优体验(Optimal Experience )。
而一旦我们忙着对付各种事情,注意力就不得不四处转移。恐惧、焦虑、忧伤、愤怒的情绪和稀缺心态,都会吸引我们的注意。而注意力浪费在了错误的方向,能用来处理正事的注意力就少了。我们的内心一旦失序混乱,工作效率就要大打折扣,工作体验也会变得糟糕。
时间管理,管理外部任务,关心工作量,「8:00-9:00 在地铁上打卡背单词,9:00—9:10 整理办公桌,9:10 回复邮件」。心流管理,管理人的注意力,目标是产生心流,「腾出全天最好的时间段,断网关手机,屏蔽干扰,写完重要的报告」。
当然,执行时间管理计划时,我们也会产生心流;心流管理,也需要规划和管理时间。但时间管理规划外在活动,心流管理关注内心秩序,这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两条道路
时间管理和心流管理的分途,源自其对待「人性和时间」的态度不同。
1 永恒的人性
匆忙是普遍的,因为每个人都在逃避他的自我。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
大脑天生爱偷懒。时间管理,要求我们每天和懒惰做斗争。心流管理顺应懒惰,追求简单生活。
时间管理包含一条条指令,「到了 XX 时间,则做 XX 事」,不论疲惫激情,不问快乐忧伤。指令接二连三出现,每一条都在消耗稀缺的自控力。时间管理全盘考虑、精细规划,在纸面上将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可生活总是状况百出,人的情绪总在起起落落,因此,精细计划常沦为一纸空文。在疲于应对中坚持,成为时间管理的主调。变化造成失败,失败催生拖延,拖延助长懒惰。全盘溃败,注定难逃。一两周之后,我们可能连计划也懒得制定了。
心流管理简单灵活,只需腾出心力,集中注意力,先把最重要的事做好。心流之外,不做要求。累了就休息,伤心了就哭,开心了就笑。生活太复杂,心流管理只是简单地抓紧最重要的事。心流不用坚持,因为一旦开始,我们将欲罢不能。打游戏进入心流,茶饭不思;写文章到思路泉涌,是智力愉悦。心流本身就是最好的奖赏,最愉悦的幸福。
人性是普遍的,大师和路人甲一样,爱偷懒,爱拖延。只是大师很早就学会与人性和平相处。他们管理心流,他们洞悉人性,他们相信时间的力量。
2 时间的力量
前 10 年未必胜,中 10 年不会败,后 10 年不必战。——桑兵 《读书法》
时间管理,指望用一两天、一两周彻底地改变生活。心流管理,不问一时一地,用心流一点一滴地改变我们自身。
为了让生活有序,我们引入时间管理,而时间管理却带来大量问题。我们细致规划,生活变得更加复杂。我们疲于奔命,只为完成一条条预设的指令。我们为了打卡而打卡,为了完成而完成。时间管理让人焦虑、痛苦,埋下拖延、放弃的种子。一天两天看,时间管理也许能让我们效率倍增。一年两年看,时间管理不过是徒耗心力,回头一看,我们还在原地打转。
心流管理让人愉悦。一场足球赛,全场狂奔,因为心流,我们酣畅淋漓。积极心理学认为,心流带来充实和满足,是幸福的重要源泉。心流管理只在生活中撕开一个小口,种下一粒种子,滴滴浇灌,静待人生慢慢生长。心流管理以心流作为奖赏,用心流催生心流。心流管理一旦开始,生活会变得越来越简单,我们会越来越专注,越来越幸福。好的习惯也会自然而然地生长、涌现。
也许多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弗罗斯特(Robert Frost)《未选之路》
心流管理之路,少有人涉足,却群星闪耀。时间管理之路,人头攒动,却通往放弃。劝你少做时间管理,因为这条路并不通往你的梦想。
本文首发于刀刀博客(http://wanyiping.com),原文标题为《劝你少做时间管理》,已获原作者授权。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