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刀刀
为什么有人按照《异类》里的指示,苦练了 10000 小时,依然不能成为专家?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研究发现,这些人的练习方法有问题。于是,他提出了一种高效的练习方法————刻意练习。无论复习考试、练习游泳还是训练写作,刻意练习统统适用。
刻意练习有三个主要原则
-
远离舒适区。人在练习时,总是留恋舒适区。比如玩篮球,我们总是喜欢练自己最顺手的动作————即使这个动作是错的。舒适区里无难度无挑战,也无进步。
-
及时反馈。利用外部反馈修正每次练习,比如,每次投篮后,最好有个教练给你反馈信息,告诉你动作完成得好不好,哪里要改进。
-
必要时间。坚持足够时间,不要中途放弃。人有两个倾向,一是大大高估短时间的进步,二是严重低估大时间周期的进步。
普通人练习写作,往往却缺好老师。没有老师改作业,我们只能依靠一己之力去发现问题。这是一个 unknown 的死循环。那么,实在找不到写作教练,我们还能用刻意练习的方法训练写作吗?
能。以下提供三种方法。
1、富兰克林练习法
富兰克林文笔好,全美有名。《富兰克林自传》有一段珍贵的文字,记录了他从“零基础”到“写作大神”的练习过程。
我拿了几篇论文把每一句的思想作一个简单的摘要,接着把它搁置几天,然后不看原书,用我自己想得起来的合适词句,把每一点摘要用完整的句子表达出来,又凑成整篇的论文,使它表达得像以前一样完整。然后我把我的《旁观者》与原文比较,发现我的缺点,并作出修正。
以刻意练习三原则为刀,解剖富兰克林的练习方法,你会惊讶于富兰克林过人悟性——他的练习法居然完全契合刻意练习的原则。
-
远离舒适区:搁置原文,待记忆模糊后再写作。只阅读不写作,最舒适;阅读完,立即写作,那是在练记忆力;阅读完,写简单摘要,待忘记原文后再写,才真正远离了舒适区。
-
及时反馈:以原文为师,修改习作。
-
必要时间:富兰克林是勤奋之人,做事能坚持。
此外,他还训练了文体和排篇布局,用的也是刻意练习的方法。
我把其中的一些故事改写成了诗,过一些时候,当我差不多已经遗忘了原来的散文的时候,我又把它们重新还原。
我也把我摘录的思想搞乱了,经过几个星期以后,设法把它们用最好的次序排列起来,然后再把它们写成完整的句子,拼成论文。这样做是为了教我如何排列思想的方法,在复原后与原文比较时,我发现了许多缺点,就加以改正。
我用富兰克林的方法,仿写过龙应台的文章,有效果,但没能坚持。下面是我的练习片段截图。
反思原因,一是外物纷扰,自己毅力不足,二是该方法亦有弊端。练习者需先忘掉原文,再仿写。而仿写原文时,练习者不仅要思考怎么写,还要构思写什么。“怎么写”的任务压过来,已是气喘吁吁,现在又加上一座“写什么”的大山,真要不堪重负了。
况且,训练者对文章议题的思考感触,不同于原作者,写出的内容也与原作不同。如此,原文的反馈功能便打了折扣。
富兰克林的方法很好,但基础差、毅力差的人恐难坚持。
2、译作练习法
富兰克林是神人,凭直觉和个人经验,设计出高效的练习法,而其中精髓却暗合二十一世纪的认知学研究成果。但能突破历史局限的奇才,毕竟是少数。阳志平老师走了另一条路,立足科学研究成果,手持刻意练习之剑,劈出道路。
这就是译作练习法,一句话可以讲清:翻译《The Old Man and the Sea》原文,用余光中和张爱玲的译文来修改。
这种方法,巧妙解决了富兰克林方法难度较大不易坚持的问题。我目前就用这个方法练习,效果很不错。践行译作练习法时,练习者只需要关心怎么写,不用在意写什么,制造了必要难度,也没有过度远离舒适区。 此外,我还在学习余光中的《翻译乃大道》,总结写作和翻译的原则、模式。这可以帮助我深入理解余光中翻译的《老人与海》,发现文字的用意,提高反馈的质量。
3、分步练习法
分步练习法是我的创意,无非是将一个高难度的问题分解,变成多个低难度的问题,分步演练精进。
起因也巧。我有个朋友想考研,英语是拦路虎,便来找我问主意。我循着应试的套路,为他指了一条路——练作文。朋友毕竟英语底子不好,为了降低练习难度,我为他设计了分布练习法。
-
拿到作文题目,先用中文写一遍,重点掌握写什么,熟悉排篇布局的套路。写完后用范文的中译来修正习作。
-
将范文的中译翻译成英文,重点掌握怎么用英文写。用范文修正习作。
-
背诵好的范文。
教学相长,此言不虚。我对必要难度理解更深,必要难度不仅是难度系数不高,而且是难度种类不多。先练句法,再练篇章,各个击破,一步一脚印,才能持续前进。
坚持,加油。GOOD LUCK!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