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人们喜欢跟自己类似的人打交道,这即是「同质性」倾向,那么,什么是同质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它会对我们产生哪些影响?阅读下文,美国科学院院士、研究经济与社会网络的领军人物马修·杰克逊(Matthew O. Jackson)为你解答,希望对你的生活工作有所启发~
 
作者丨马修·杰克逊
 
1
 
人们喜欢跟自己类似的人打交道的普遍倾向,在保罗·拉扎斯菲尔德与罗伯特·莫顿的研究中(Paul Lazarsfeld and Robert Merton,1954)被命名为「同质性」(homophily)。这一英文词汇的来源很清楚:「homo」意指相同,「phily」意指爱或喜欢。
 
同质性现象出现在整个历史和不同社会类型中。事实上,即使狩猎采集社会也有强烈的同质性。
 
科伦·艾皮瑟拉及其同事研究了哈扎人的人际网络:谁喜欢和谁住在邻近的帐篷里(他们内部会根据情况组成分分合合的流动群体),以及谁和谁分享食物。
 
虽然这个社会有着自由组合的结构,但在许多维度上依然表现出了显著的同质性,如年龄、身高、体重、体脂率和力量等(即使在控制了其他特征的影响后同样如此)。
 
例如,人与人之间的体重差异每缩小 7.5 公斤,他们相互联系的概率就会提高至原来的 3 倍。
 
这里的同质性并不令人意外:有许多因素驱使并诱惑在体力和年龄方面相似的人聚到一起。但它表明,同质性的出现与我们具体考察的社会类型无关。
 
实际上在技术高度发达的另一端,当人们可以从海量的人群中选择交往对象时,他们依然表现出强烈的同质性倾向,而且趋势还在增强。
 
互联网导致了在线约会和配对的爆炸式增长。人们对使用约会服务的态度也有了巨大改变。年轻人在看待和利用这一新生事物上的变化尤其惊人,有超过四分之一使用过在线约会网站或者 App。这类网站提供了有趣的同质性作用的案例。
 
我们从德国的一家在线约会网站超过 10 万人的行为中看到,筛选效应似乎更为突出。该网站的用户要填写一份详细的调查问卷,并可以用照片和文字增加更多有关自己情况的介绍。
 
然后人们可以浏览各自的介绍,给他们有意向会面的任何人发送信息。收到信息后,用户可以决定是否答复。
 
平均来说,男性会浏览 138 个对象的信息,发出 12 个首次会面的信息,收到 4 个回复;女性会浏览 73 个对象的信息,发出 6 个信息,收到 4 个回复。因此男性发出的邀请回复率为三分之一,女性为三分之二。
 
我们可以基于人口统计学,通过分析人们给谁发送会面邀请以及答复谁的邀请,来分析他们行为的同质性。
 
例如,当女性发出首次会面信息时,发给拥有类似教育程度的男性的概率比平均水平高出约 35%,发给教育程度较低的男性的概率则比平均水平低 41%。
 
男性在这方面不那么挑剔,发给教育程度相似的女性的概率会高出 15%,发给教育程度较低的女性的概率仅缩小 6%。回复率方面也存在类似偏差,即使控制了年龄、身高和外貌等其他个人特征后这种偏差依然具有统计显著性。
来源 Pixabay
 
2
 
我们更多与跟自己相似的人交往是出于多种原因,某些是由于自己的选择,还有些则在个人控制范围之外。
 
还能有谁,比曾经历过类似处境的人更适合给你提供建议?对于养育子女时必然面临的大量选择,刚当上父母的人找其他新晋父母讨论可能会获益匪浅。
 
希望通过学习和考试成为医生、律师或精算师的人,在备考时应该跟其他同学或最近参与过考试的人交流。各种职业的人都从同行那里了解最新的事件、技术和机遇。
 
儿童会被同年龄段的其他儿童吸引,他们的发育程度类似,有着共同的兴趣和关注点。
 
除共同利益外,距离相近对人们的友谊也有着重大影响。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时间跟同龄学生泡在一起,即使想发展跨越年龄的友谊,那样的机遇也非常有限,另外跟自己很少见到的人交朋友似乎也并无太多帮助。
 
在商业和其他机构内因为专业和任务而自然形成的分隔,同样限制了人们与有不同训练背景的其他人的接触。
 
企业中的办公岗位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谁和谁能经常说上话。这些是建筑师在设计时要考虑的因素,从综合住宅区的庭院到企业的办公空间。
 
人们还喜欢住在有他们熟悉的商业和文化环境的邻里社区。在移民时,人们会主动选择跟自己讲相同语言、庆祝相同节日、信奉相同宗教的地区。
 
大多数移民还高度依赖在目的地国家的亲朋好友来寻找生活与工作的落脚地,以帮助自己熟悉周围的环境。这些关系通常与某个人的故乡来的早期移民有关。
 
当欧洲人向美国移民时,他们甚至会选择与自己的故乡气候接近的地区,以及当地产业适合发挥自己技能的地区。
 
社交网络对初期移民的生计至关重要,甚至在一个世纪后仍在他们的遗产里有鲜明的反映。在 19 世纪后期到 20 世纪早期的移民潮中形成的、基于种族的紧密社群至今依然发挥着影响。
 
美国各郡中爱尔兰裔或意大利裔的人口密度,在目前仍是该郡与爱尔兰或意大利在脸书网站上好友关系数量的极强预报指数。
 
某个地方的民众的祖先来自某个国家的人数每提高一个百分点,该地区同这个国家在脸书网站上的好友数量就会增加三分之一个百分点。
 
3
 
除了与来源地相同的移民一起生活外,人们还喜欢跟在其他维度上和自己类似的人做邻居。例如,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聚居在硅谷就是众所周知的秘密。
 
帕罗奥图的居民中有 13% 拥有博士学位,这还没有包括斯坦福大学的范围(那里有许多教员居住,并不属于帕罗奥图)。附近的山景镇(Mountain View)和库比蒂诺镇(Cupertino)同样有大量高技能人员。
 
拥有类似高比例受过高等教育人口的小镇通常是大学城。有些乡下小镇容纳了学校的全部教员和大量研究生,如加州的戴维斯。还有些郊区小镇,如马萨诸塞州的布鲁克林,那里毗邻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
 
硅谷的成功部分源自思想的交流:在当地的任何一家咖啡店里稍不留神就会偷听到。专业知识和经验还随着劳动力在各企业之间自由流动。硅谷的思想、信息和创新交流以及文化氛围,使其成为技术领域的所有创业人士的理想选择。
 
除信息流以外,还有更强的共生关系推动高技术企业和高技能人员在同一个地方汇聚。
 
例如,一家名为「SearchQuant」的初创企业的发起人克里斯·扎哈里亚斯(Chris Zaharias)在开办自己的企业前,曾就职于 Netscape、Efficient Frontier、Omniture、Yahoo、Triggit 等多家公司。
 
他这样的简历并不罕见。当代的企业成立和消失速度都很快,尤其是在高技术领域。如果这样的公司散布在全球各地,那么它们的员工每过几年可能就需要搬家,对员工与企业来说都将有很高成本。
 
而住在硅谷,你即使在一家不久后会消失的公司工作,也很容易在几英里之内找到某家新公司做下家,甚至能赶在老公司关门前。
 
由于高技术人员和企业都汇聚到硅谷,有着相似背景的人的集聚变成了更强烈的吸引极,任何人想在其他地方从事高技术职业或创立此类产业则会非常困难。
 
该现象并非硅谷独有,相同的效应让好莱坞长期主宰了电影产业,金融业则高度集中在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和上海等城市。
 
携手工作并有着类似技能的人的聚居倾向成为推动同质性现象的另一种作用力。此外,地理位置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放大同质性效应。
 
文章摘录自: 马修·杰克逊《人类网络:社会位置决定命运》,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话题:



0

推荐

开智学堂

开智学堂

476篇文章 2年前更新

开智学堂专注于培养未来的创造者,在这里你可以与小伙伴一起学习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和创意写作等 21 世纪人才所需的技能。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