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我们的世界,充满了各种规则,你质疑过这些规则吗?知道这些规则是如何形成的吗?知道它们如何操控了我们的生活吗?又该如何挣脱这些普世规则枷锁,抵达自己从未涉足的全新领域?阅读下文,TED 演讲人、杰出互联网创业者维申·拉克雅礼为你讲解普适规则种种,助你挣脱枷锁,让人生更为鲜活有趣。文章摘自作者《生而不凡》一书。本周末,开智学堂联合「机械工业出版社」举办赠书活动,积极参与留言,就有机会获赠这本书哦~
 
作者丨维申·拉克雅礼
 
从小到大,总有人和你说,世界就是这副模样,你便要在这样的世界里过活;不要碰壁太多次;要去拥有一个不错的家庭生活,找点乐子,存点钱。那是一种非常局限的生活。
 
一旦你发觉一个简单的事实,生活会无比宽广。那就是围绕着你的叫作生活的一切,是由并不比你更聪明的人所创造的。而且,你能影响和改变这一切⋯⋯一旦你明白了这点,你将不再是原来的自己。
 
——史蒂夫·乔布斯
 
辞去微软的工作
 
宏伟气派的别墅里,绿油油的草坪在我脚下蔓延。华盛顿湖闪闪发光的湖面映衬出绝美的景致。不远处传来赶赶咐咐的交谈声,杯盏交错,斟酒庆贺。空气中弥漫着烧烤辛辣的香气。
 
别墅的主人比尔·盖茨就站在我身后。这位世界级富豪兼科技巨头,微软公司的传奇创始人,正和其他年轻宾客聊着天。
 
22 岁的我刚成为微软实习生没几周,便在比尔·盖茨的别墅参加微软年度烧烤迎新会。那时,为微软工作和如今为苹果或谷歌工作一样令人激动,而我便是其中一员!
 
空气中弥漫着兴奋之情——我们就像霍格沃兹的学生第一次见到邓布利多一样。
 
我苦苦追寻这个目标已久,起先在高中刻苦学习以取得好成绩,争取被世界上最好的工学院之一录取。功不唐捐,我被美国密歇根大学录取,攻读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专业。
 
和其他亚洲国家一样,在我生活了 19 年的马来西亚,家人和老师通常会向你灌输长大后要做一名工程师、律师或医生的想法。
 
孩童时期,我记得有人和我说,聪明的孩子长大后便要去当一名工程师、律师或医生。乖乖听话,便有好果子吃,不然则无,这便是我所在世界的运转方式。
 
然而悲伤的事实是,我很怕学院里的计算机工程课程。我真正想做的是一名摄影师或舞台演员。只有摄影和表演艺术才是我得到 A 的课程。但是根据游戏规则,摄影师或舞台演员根本是不被接受的职业。
 
所以,我放弃了摄影和表演艺术,为编程让路。毕竟,我得实际一点、现实一点。考试成绩要好,工作薪水要高,上班朝九晚五,为健康退休生活省钱。这样下去我便会成为一名「成功人士」。
 
的确,成功开始向我招手。拜访比尔·盖茨的别墅,在微软公司工作,并遇到其鼎盛时期,一切如此奇妙,我感觉荣幸无比。我的老师为我欢呼,我父母为我骄傲,这让无尽的学习生涯和我的父母的牺牲变得值得。
 
我已经做完了一切被要求去做的事,现在是时候收获回报了。时机已到,此刻我正站在比尔·盖茨的别墅里,看着我的职业生涯在我面前铺展开来。
 
但是内心深处,我知道有些地方不对劲。
 
1998 年夏天,在那个命中注定的日子,我同时达成了两项成就:第一项,我开心地结束了漫长的学习生涯;第二项,我痛苦地发现我走上了一条完全错误的路。
 
看,我打心眼里不喜欢我的工作。在微软总部,我坐在我的私人办公室里,盯着电脑屏幕,数着一分一秒,盼着早点开溜。
 
我是如此不喜欢这份工作,以至于比尔·盖茨就站在离我仅仅几米远的地方,被我的同事簇拥着,但是我内心羞愧,都不敢和他打声招呼。我感觉我不应该待在那里。
 
所以几周后,我辞职了。
 
好吧,其实我被炒鱿鱼了。
 
我胆子不够大,不敢主动辞职。我好不容易考上了顶尖工学院,又千辛万苦挤进了微软面试,万人过独木桥,最后进了我的同学们梦寐以求的公司。我都走到了这里,然后辞职,多少人会唏嘘不已。
 
所以,我紧接着做了件一个 22 岁的没有骨气的小子会做的「好事」。我故意把自己炒鱿鱼了。很简单,上班时我游手好闲,在办公桌上玩电脑游戏,好几次被抓个现行,直到我的经理逼不得已把我请走。正如他们所说,不听话的孩子,没有好果子吃。
 
我回到了大学,一瘸一拐地走向毕业的终点线。我不知道毕业后我要去做什么,微软这么好的香饽饽也吹了,几近愚蠢。
 
但结果是,从那里脱身是再明智不过的选择。我决定辞掉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和一条职业路径),也是对一套为社会认可的标准的盲从。
 
普世规则的失灵
 
我之所以走自己的路,而不选一条现实且实际的路,不是因为做一名计算机工程师有什么错,而是因为我们仅仅盲从于我们出生后所在世界的规范或规则,便去做我们没有热情的工作,这是有问题的。
 
然而芸芸众生,大多如此。一项采访了超过 150 000 个美国人的盖洛普研究指出,70% 的被访者表示他们对他们的工作没有热情,表现为「怠工」。
 
人之一生,一定的时间花在工作上,工作热情的缺乏可能导致我们度过一个毫无热情的人生。不过,不仅仅是我们对于职业的想法有时是错误的,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思考一下这些附加的统计数据:
 
40%〜50% 的美国婚姻以失败告终。
 
一份哈里斯民意调查显示,只有 33% 的美国人投票说自己「非常开心」。
 
基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CNBC)报道,「一份由皮尤慈善信托基金会(Pew Charitable Trusts)发布的各世代负债情况最新报告发现,10 个美国人,8 个负债,而且最常见的原因是抵押贷款」。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研究,超过1/3的美国成年人现在过度肥胖。
 
由此可见,我们的职业、爱情、财务和健康状态,都不容乐观。我们是怎么走到这番境地的?我们该如何逃离?
 
为什么会落得如此田地,原因纷繁复杂。但是我向你承认,罪魁祸首是规则的暴政——规则规定了我们「应该」以某种特定的方式生活,因为其他所有人似乎也都如此:
 
我应该选这份工作。
 
我应该和这人恋爱。
 
我应该考这所大学。
 
我应该修这个专业。
 
我应该住这座城市。
 
我的外貌应该这样。
 
我的感受应该那样。
 
不要误会我,人们有时候不得不接受他们不喜欢的工作,是为了维持生计。他们不得不住在他们一般不会住的地方,是因为这是他们那时所能付得起的全部,或者是因为他们得养家糊口。
 
但是,为生活所迫,和盲从设定好的你必须怎样生活的规则,这两件事大相径庭。
 
闯出一片天的秘诀之一,便是知道哪些规则要遵循,哪些要打破。除去物理定律和社会法律,所有其他规则都值得去质疑。
 
为了理解这点,我们必须先了解这些规则为什么存在。
 
普世规则的源起
 
究竟是谁创造了现代世界的种种规则?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来迅速看看人类历史起源。
 
在极具吸引力的《人类简史》(Sapiens)一书中,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博士提出了一个观点,说在历史的某个特定时间点,地球上可能同时存在过 6 种不同的人类。除了我们的祖先智人,还有尼安德特人、梭罗人和直立人,等等。
 
但是时光流逝,所有其他人种比如尼安德特人,都逐渐灭绝,剩下智人成了我们的史前祖父祖母。
 
智人何以笑到最后?
 
赫拉利博士认为,我们最终主宰世界的原因,是在于我们对语言的使用。具体地说,是我们的语言比其他人种的更复杂。研究猴子的灵长类动物学家发现,猴子能给它们的族群警示危险,类似于说,「小心,有老虎!」
 
但是我们的智人祖先有着非常独特的大脑,相反,智人会说,「我今早在河边看到了一只老虎,我们先在这里放松一下,等老虎走了之后再去打猎。然后我们再去那边吃东西,你看行吗?」
 
我们的智人祖先能够有效使用语言来沟通复杂的信息,以最大化生存概率。语言不仅让我们得以组织群众、提醒危险和分享机会,还能创造并传授优良做法或习惯。
 
沟通不仅仅类似「在河岸哪里有浆果」这种简单信息,还有「如何采摘、洗净和保存它们,如果有人吃太多了怎么办,甚至谁要先吃、谁要多吃」这种复杂信息。
 
语言让我们得以将知识传承下去,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父母到孩子,先代到后代。
 
传承的力量不容小觑,因为后人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行。再复杂的信息,语言都可以点石成金,让其得以表达和传承。
 
不过语言的最大优势,是它让我们得以在大脑中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
 
我们可以用语言创造物理世界中不存在的事物,而单纯凭大脑去理解这些事物,比如形成同盟,组建部落,拟定族群内部与越来越大的族群之间的指导方针。
 
它让我们得以创造文化、神话和宗教。不过另一方面,它也让我们因为这些文化、神话和宗教而发动战争。
 
我们思考的先进性,助以使用语言分享我们所知的能力,促进了世界上的诸多变化。事实上,这些变化具有革命性,赫拉利博士统称它为认知革命。
 
看不见的蓝色
 
如果你不相信语言是如何全方位地塑造我们以及我们的世界的话,接下来一些有趣的研究将展现它的威力。
 
古代文化里存在蓝色吗?美国科普电台曾播过《为什么天空不是蓝色的?》,提到了很久以前蓝色这个词在许多语言里并不存在。
 
荷马在《奥德赛》中并没有用蓝色去描绘天空或爱琴海,而代之以深酒色。在其他古代典籍里,也没有出现过蓝色这个词。不然,这些典籍里会有大量的相关描述和视觉细节。
 
所以问题来了:你能看见词典中没有的事物吗?
 
研究员朱尔斯·达维多夫(Jules Davidoff)曾在非洲纳米比亚的 Himba 部落研究过该问题。Himba 部落的词典里有很多不同的词来表达绿色,但唯独没有蓝色。
 
作为研究的一部分,研究员向部落成员们展示一圈方块。所有的方块都是绿色的,除了一个明显是蓝色的。如下图所示:
 
奇怪的是,当部落成员看着这幅图并被要求指出里面最不同的那个时,他们要么没办法选出蓝色方块,要么很长时间才选出来,或者是选错了。
 
但是,类似地,当换成一圈绿色方块和一个色调略微不同(我们很多人难以辨别)的绿色方块时,他们立马就找到了那个不同的。
 
吾之易,非汝之易;吾之难,非汝之难。Himba 部落的词典里没有蓝色这个词,所以不容易从一系列绿色方块中看见蓝色方块——这对我们大多数来说是小菜一碟。
 
然而,他们的词典里有很多表达绿色的词语,所以能辨别出绿色的不同色调,而我们绝不会注意到。
 
所以,我们似乎更容易看见词典里已有的东西,而看不见词典里不存在的事物,我们的语言塑造了我们所「见」。
 
文化的双面性
 
语言所赋予我们的能力,是如此的不可思议。
 
借由语言我们可退后一步,觉察我们的生活——寻找资源、评估风险和获取机会。不仅为自己谋优势,还将我们的想法共享给族人,为部落谋发展。
 
借助语言的力量,我们变得越来越有觉察力,能未雨绸缪并战胜各种挑战,能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然后将这些解决办法传授给他人。语言,成了文化的基石。
 
而生活的条条框框不断发展并通过语言得以传承,最终成了主宰我们文化的种种规则。
 
我们的文化帮助我们理解世界,快速处理事情,创造宗教和国家,教育后代让他们茁壮成长,不断发掘我们大脑的潜能而不止于苟活度日。
 
当然,反之,当我们太执着于我们的文化和规则时,我们便把它们变成了金科玉律。如果人们或流程不按照某些规则来,他们或它们便被贴上或好或坏的标签。
 
你应该这样生活,你应该那样穿着;老弱病残、妇女儿童或「少数群体」应该这样被对待;我的部落比你的部落更优越;我的方式是对的,你的是错的;我的信仰是对的,你的是错的;我的上帝是唯一的上帝;不一而足。
 
我们创造了这些复杂的词汇,然后不假思索地应用到生活中并让自己画地为牢。
 
语言和规则定义了我们的文化,如同夏日暴雨,既送来了久盼的甘霖,让文化得以繁荣发展,也带来了肆虐的狂风,让我们作茧自缚不得脱身。
 
欢迎来到普世规则的世界
 
我们以各种观念和习惯作舟,在世界里一苇以航;我们每日活在大脑编织的网里,实际上造了一个新世界。从此,我们便脚踏于两个世界。
 
一个是绝对真实的物理世界。
 
这个世界包含着我们都有可能达成一致的事物:这个是河岸,岩石是坚硬的,水是湿的,火是热的;老虎有大牙齿,咬到你时会疼,无可辩驳。
 
相反,另一个是相对真实的精神世界。
 
这个世界弥漫着种种理念、想法、概念、模式、神话和规则,渐渐发展,代代相传,有的已过千年;婚姻、金钱、宗教和法律等概念是这里的长久居民。
 
这是相对真实的,因为这些观念仅仅对于某个特定文化或部落是适用的。资本主义、民主主义、宗教信仰,和对于教育、爱情、婚姻、职业等其他每一个「应该」的观念,不过都是相对事实。很简单,因为它们不适用于所有人。
 
我把这个相对真实的世界叫作普世规则的世界。
 
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便遨游在普世规则的世界里。
 
在文化的潜移默化下,我们的大脑如同一张白纸,被写满了周围人的想法。周围人的想法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种种信念,并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但有一个问题,周围人的想法很多是不管用的,然而我们却置之于高堂,奉之为圭臬。其实生活有无限可能,周围人的想法却如同一把枷锁,把我们锁进了相当局限的生活里。
 
鱼儿终其一生遨游水中,故最后才察觉水之存在。类似,极少数人能察觉我们的第二世界即普世规则的世界之存在,但它无所不在,威力无穷。实际上,我们的思想并没有所想的那么独立和自由。
 
绝对真实之世界以事实为基,普世规则之世界以观点和共识为基。
 
乱花渐欲迷人眼,尽管普世规则的世界仅存于脑中,但是它却是如此真实。
 
一个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世界怎么会是真实的呢?
 
想想我们所创造的种种抽象概念,它们的确不存在于物理世界,但对我们来说却非常真实:
 
卡路里,虽然我们没办法描述,但是人们相信吃太多就会摄入太多卡路里。
 
冥想,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超过1400项科学研究表明冥想有益身心,能延年益寿,增强创造力。
 
上帝,虽然大家对其定义各执一词,但上帝却以各种独特的方式广泛存在于人群中,并成为许多人类社会的基石。尽管有人知道上帝乃臆想之物,但其影响力丝毫不减。所触之数,成千上万。
 
公司,当你填完各种表格,拿到了一张纸,你便拥有了一个公司。虽然公司实际上在物理世界并不存在,但是那一张纸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条文和规定,让一群人得以聚集,共同创造他们没办法凭一己之力所创造的产品或服务。
 
法律,虽然不可见、不可触,不过是社会群体内部的约定,包括城市法规、州省例法和国家法律。但是因为法律,社会得以和谐运作。
 
婚姻,这是广泛存在的概念,规定了两个人彼此承诺,共度余生。而且不同文化里,这份承诺在身体、精神和财务层面上的定义各异。
 
退休,在许多文化里有一个概念叫作退休。到了特定的年龄,人们的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国家,虽然地球上并没有画着实际的边疆,但是在谈判以重新划定时,国与国之间的界线异常清晰。而且,数亿之人生活在某个由边疆所划定的国家里。
 
我们创造并理解这些概念,借此,这些概念如同建筑师,建造了我们的世界。这些概念代代相传,或是箴言,继续引导我们前进;或是毒瘤,妨碍我们的生活而不自知。
 
为了方便在复杂的世界里不费心力地生活,我们接受了许多普世规则的概念,并信以为真。然而问题是,许多普世规则已经过了有效期,且远超了有效期。
 
超越普世规则
 
既然生活中那么多东西是由我们的思想和信念所创造,那么许多我们所信以为真的东西(普世规则的所有概念、教条和「应该」)不过是历史美丽的巧合。
 
对于大部分普世规则所规定的方式,我们既不能理性地去证明它是对的,也不能说它是唯一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我们所认作的真,都在我们脑袋里罢了。
 
为什么?正如史蒂夫·乔布斯所说,「围绕着你的叫作生活的一切,是由不比你更聪明的人所创造的」。
 
一旦你明白规则并非绝对,你便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跳出原有之视角,挣脱普世规则之枷锁。
 
当你觉察到你一直沉睡在自己的大脑世界里时,你便睁开了眼,成了大脑世界的主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同样能用你的理智去颠覆大脑世界里的种种信念、规则和教条。
 
这些规则披着真实的外衣,实际上主宰着人类的行为模式和社会的运作方式。但是,真实的外衣却藏不住虚假的马脚。
 
普世规则如同滚雪球一样,威力不断增强,最后将我们说服,并把我们的生活变成了一个标准答案。
 
如果你想要的生活平凡而安全,那么遵循标准答案是没问题的,无人责怪。问题来自于「安全」所引起的烦闷无聊,使得生活如同一潭死水,停滞不前。
 
生命之河湍流而下。童年时,我们一边学习成长,一边兴高采烈地前进。然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一旦他们大学毕业,踏入职场,生命之河渐趋缓慢,成长停止,终成一湾死水。
 
如果你把这个轨迹画成图的话,会长这个样子:
但是倘若我们重新定义生命之河,从上图到下图又会如何变化?
你会发现,原本缓慢而稳定的轨迹变得不规则,充满了起起落落。不一样,对吧?
 
是不是生命之河本就不是顺流直下,而是充满了曲曲折折,起起落落?要不要把游泳圈放一边,体会一下真切而实际的生命畅游?是不是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会不会这仅是生命一种美丽的打开方式,巨大的失败里甚至藏着成长和机会的种子?
 
普世规则发展进化,为我们撑起了保护伞。但时至今日,我们不必再害怕河岸逡巡的老虎。安全被过分强调,冒险的危险概率大大下降,也就是说,一直躲在自己的安全地盘,无异于画地为牢,故步自封。
 
让我去过一种更热血沸腾的生活吧,打破常规,质疑教条,让生命成为一场华丽的冒险。
 
我非常喜欢美国足球运动员兼演员格里·克鲁斯的一句话,「我时常会跳出自己的舒适圈。一旦你把自己推向新的领域,一个全新的世界便向你打开,遍地机会。你可能会受伤,但神奇的是,当你痊愈之后,你来到了你从未涉足的地方」。
 
无论你是 12 岁,还是 80 岁——打破常规,踏出舒适圈,这件事从来不晚。
 
文章摘自:维申·拉克雅礼《生而不凡:迈向卓越的10个颠覆性思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已获授权。
话题:



0

推荐

开智学堂

开智学堂

476篇文章 2年前更新

开智学堂专注于培养未来的创造者,在这里你可以与小伙伴一起学习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和创意写作等 21 世纪人才所需的技能。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