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现代社会,知识以极快的速度更新,唯有终身学习,才能更好生存。那么,你是否想过,当你需要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学习此前完全不了解的知识时,应该怎么做?阅读下文,开智作者李亮,与你分享他的方法,一起来看~
 
作者丨李亮
 
人天生有好奇心,天生爱求知,自然想要学习此前不懂的知识,比如,当青蒿素刷屏,当拓扑学进入大众视野,一部分人会想要去了解。
 
事物天择演化,不断有新生事物出现,又不断有旧事物消亡,为了适应变迁,一部分人不得不学习此前没接触过的知识,比如,机器学习的兴起,或者供应链的革新。
 
无论是哪种原因,结论都是:人在大概率上是要学习新知识的。
 
那么问题来了,当你需要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当你需要学习一个此前完全不了解的知识时,应该怎么办?本文就探讨一些学习路径,权作抛砖引玉。
 
1
 
卧龙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看过《三国演义》或者对三国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都知道,里面有一个「智多近妖」的人物,就是诸葛亮。
 
卧龙先生「不出茅庐便知天下大势」的本领为人称道,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大抵是因为其读书得法,又兼具推演的能力,所以可以从有限的信息中看出「天下大势」。
 
关于诸葛亮的读书方法,在《魏略》里面有记载:
 
诸葛亮在荆州,与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夕,从容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笑而不言。
 
这句话大概的意思是诸葛亮在荆州的时候,有三位同侪——石广元、徐庶、孟公威,这三个人的读书学习方法是「务于精熟」,而诸葛亮的读书法是「观其大略」。
 
诸葛亮对这三个人说,你们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一级的官职(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市长级别),当那三人问他能到什么级别时,诸葛亮笑而不语。
 
后来的历史也证明,果然,诸葛亮官拜丞相,而他的那三位同侪也确实只做到了郡守一级的官职。
 
抛开这几人自身能力、格局、机遇等等差距不谈,单从学习方法而言,「观其大略」和「务于精熟」二者究竟孰优孰劣呢?
 
2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们不妨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这件事情。在《张五常的学习方法为什么好?》那篇文章中,我讨论过张先生的读书法,是「快读、慢读、选读」:
 
第一读是快读,读大意,但求知道所读的一章究竟是关于什么问题。快读就是翻书,跳读,读字而不读全句,务求得到一个大概的印象。翻得惯了,速度可以快得惊人。读大意,快翻两三次的效果要比不快不慢的翻一次好。
 
第二读是慢读,读细节,务求明白内容。在这第二读中,不明白的地方可用铅笔在页旁作问号,但其他底线或记号却不用。
 
第三读是选读,读重点。强调记号是要到这最后一关才加上去的,因为哪一点是重点要在细读后才能选出来。而需要先经两读的主要原因,就是若没有经过一快一慢,选重点很容易会选错了。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趋势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以这样的角度来看,张五常的「快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做是诸葛亮「观其大略」的现代解释版。
 
也就是说,「观其大略」读书法,既不是精读,也不是泛读,而是一种快速的略读。晋代陶渊明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大抵也是这个方法。
 
这种读书法,力求通过快速阅读分清内容的主次轻重、将主要精力放在重点内容上,而非平均用力,不钻进书堆,不死记硬背,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这是「观其大略」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优于「务于精熟」。
 
3
 
孔子晚年攻读《周易》,曾翻来覆去地读,竟使编联《周易》的绳子断了好几次,后人引申出「韦编三绝」这句成语形容勤奋读书。
 
《如何读懂很深奥的资料?》一文中,我也提到过苏轼的读书方式是「每次作一意求之,虽迂钝,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这些都可以看做是另一个版本的「务于精熟」。
 
实际上,就连诸葛亮后来也对于石广元等人没能担任更高官职心生感叹:「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也就是说,凭他们几个人的德才,是完全可以胜任更高级别的。
 
所以,这两种方法只是读书的阶段不同,而非方法上有什么高下之分。
 
真正的高下在于人。《如何才能在你所属领域登峰造极?》一文中,童牧晨玄老师介绍了一本书《Mastery》,里面谈到登峰造极之路上的三种人:
 
浅尝辄止者(Dabbler):每投入一个新领域,看一本新书,新工作,新感情都兴奋不已,但从来没有做出深度。他们不能接受平台期,一遇到平台期他们的激情就消失殆尽,于是开始寻找新的领域,新的书,新的感情来重新点燃他们的激情。
 
偏执狂(Obsessive):对得到结果很执著,急于通过大量努力来快速提升自己,忽略基本功,寻找捷径,不断地学习具体、高级、直接的技术。同样地不能忍受平台期,一发现自己进步不了,就更加努力地学习。在感情方面,不能忍受平淡,通过不断地制造浪漫来保持高潮。
 
骇客(Hacker):愿意一直待在平台期,常常忽略登峰造极过程中的关键过程,迟到早退,不愿意接受新的挑战。
 
这三种人是登峰造极的敌人。他们也许很努力,也许很用功,但是结果却始终不好,学习到的东西也始终是零散的、浮浅的,不成体系。
 
所以方法无优劣,人有,你需要用好方法,避免成为「错」的人。
图片来源 Pixabay
 
4
 
回到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如何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正确的做法是——先「观其大略」,然后「务于精熟」。
 
在《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世界?》一文中,我讨论过,一本书和一个学科,其实就是同一种事物在不同层级下的分形。所以我们不妨看看一本好教材的结构。
 
通常来说,一本公认的好教材,结构大多类似,目的是让人可以清楚明白地了解这本书想要讲什么。
 
比如开头几章,一般会介绍该领域的一些基础知识,给出知识的主要的脉络;然后在书主体部分,会以串联或者并联的方式分章节解释每个脉络或知识点,最后在书籍末尾的部分给出方向,告诉你如果要进一步探索的话,可以去哪几个地方。
 
这种「先介绍」后「解释」,就是书籍的「观其大略」和「务于精熟」。
 
同理,进入新领域也是如此。先「观其大略」知晓这个领域的起承转合和主要流派,快速浏览,建立关于该学科的整体结构。
 
然后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此前已经了解的知识位于这个结构的哪个地方,进而「务于精熟」地去看明白每个脉络的主要知识。
 
这样,你就完成了进入一个新领域的「从 0 到 1」的过程,后面应该如何处理,就看你的具体目的了。
 
那么如何快速「观其大略」呢?在这里,提供一条路径,仅供参考。
 
但凡是有些历史的学科,其知识量之庞杂,远超人类工作记忆的限制,学习十分不便。该体系内的教育者面对如何将这么庞大的学科传承下去,煞费苦心。
 
于是乎,一部分学者对此做了大量工作,将该学科的脉络做了系统的整理和梳理,形成「学科史」或者「思想史」。
 
而该领域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大多都需要学习这么一门课程,以便更好了解学科的整个框架结构。
 
所以,当你进入一个新领域的时候,不妨先去看看这些前人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或者问问相关专业的学生他们是如何学习这些「学科史」或「思想史」的。这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多少省些力气。
 
在此,也要向整理这些知识的学者,致以我崇高的敬意。
 
小结
 
观学科之大略,务脉络于精熟,是我借前人宝贵思想得出来的一点方法。
 
鉴于「有限理性」,这种方法一定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对于「如何自学一个新领域」如果你有什么更有效的方法或者想法,欢迎评论留言,一起探讨。
话题:



0

推荐

开智学堂

开智学堂

476篇文章 2年前更新

开智学堂专注于培养未来的创造者,在这里你可以与小伙伴一起学习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和创意写作等 21 世纪人才所需的技能。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