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 仪式,相信你并不陌生,除了那些重大事件、重要场合的仪式外,你觉得日常生活中需要仪式感吗?你会觉得这是矫情麻烦的事吗?一年图书阅读量达 200+的开智校友柳一一,在下文与你谈谈仪式感的重要作用及积极意义,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创造仪式感?一起来看~

  作者丨柳一一

  仪式感一直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词,不过,大家对仪式感的评价从来都是褒贬不一。

  到底仪式感好还是不好?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仪式感有非常正面的积极作用。

00

序言

  多伦多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尼克,每次在开始工作前,都会有一个小小的仪式。他会先把周围整理干净。然后,窗台上会放固定放两件物品。一个是头骨雕像,另一个是香薰机。香薰机会喷出薄荷味的水雾。这样的仪式感,能激发他的创造力,帮助他工作时更加投入。

  我们平常总说,生活要有点仪式感,你才能过得有滋有味。这句话是真的,并不是一句哄人的鸡汤。

  如果你有点仪式感,确实可以改变自己的生命体验。

  我在这里说的生命体验,是一个很丰富的概念,它包括我们的感官体验,味觉、视觉等等,也包括我们的情感体验,喜怒哀乐等,还可以是创造力、专注力等其它体验。

  研究表明,仪式感能够减轻焦虑,激发个人和团队的创造力,能够加强团队的凝聚力,增强人们生活的掌控感等等。

  我们生活中,正是应该多一些各种各样的仪式,才能帮助我们活得更高级,更明白,更幸福。

  为什么仪式感这么重要?接下来,我会从两个理论基础说明仪式感的重要性。

01

具身认知:

大脑和身体,彼此互为双箭头

  2018 年的时候,有一个很火爆的韩国短片叫《30 天的约定》。短片开始,男主角提出了离婚,他认为两人之间已经平淡如水到根本没有爱情,也不可能幸福了。

  第二天早上,女主角答应了离婚的要求。不过,她还提出了一个附加条件,要求男主角在接下来的 30 天里,要满足她的一些要求。

  从这天起,女主角经常让男主角完成一些「爱的小仪式」,比如,早上醒来要先亲一下女主角,上班前也要抱一下再走,走在路上要牵手,睡觉前要说「我爱你」…

  30 天后,奇迹发生了。男主角发现,他又一次听到了爱情的声音。原来,他们的爱情还在,只不过从前迷路了。

  这些关于爱的小仪式为什么能唤醒男主角心中的爱情?

  这背后的科学原理就是具身认知。这是仪式能对人产生影响,最基础的一个理论依据。

  具身认知说的是,一个人的语言、身体动作、姿势,都会最终影响到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反过来,也成立。大脑和身体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影响的双箭头,而不是单箭头。

  当男主角天天对女主角说「我爱你」,有拥抱,有亲吻,有牵手,这些爱的仪式会直接改变他的感觉。爱情,就是这样被唤醒的。

  我们来看个相反的案例。爱情既可以「被唤醒」,也可以「被告别」。

  葛优在《非诚勿扰 2》里,主持了一场罕见的离婚仪式。

  仪式开始,葛优说:「我们在一起见证,我们的共同的好朋友,芒果和香山,结束他们维持五年的婚姻,从夫妻变回熟人。请你们对钱发誓,以下你们做出的承诺是诚实可信、深思熟虑、义无反顾的……」

  现在发现,这个仪式简直太绝了。当你要对过去告别时,这个仪式无疑会成为一个绝佳的时间节点。在仪式上,所有郑重其事的告别台词、动作,都会强化和过去已经做了告别的感觉。

  最终,彻底和过去挥手告别,然后义无反顾的奔向新的一扇门。

  我们的毕业仪式、结婚仪式、入职仪式等等,其实都有这样的作用。它们意义非凡,代表着你即将开启一个和从前不一样的旅程。

  再比如说哀悼仪式,有研究就发现,哀悼仪式能够缓解人的悲伤感。在哀悼仪式上,亲友们释放悲伤,和亲人做了一个郑重的告别。这个仪式,会帮助我们「放下」亲人。

  我们再来谈谈宗教仪式,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社会学家涂尔干研究宗教仪式时发现,仪式可不是单纯的流程,事实是仪式才是信仰系统的核心。

  在仪式中,人们的信仰得到了强化。本来信仰很抽象,有了仪式,信仰变成了看得见的事物。

  另外,仪式中人会彻底从现实中抽离出来。在仪式中所做的虔诚的动作,这些都会进一步强化人对信仰的坚定信念。

  仪式对体验的改变,还可以非常细微到具体的某种感官体验。

  在一个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让一组受试者在拆巧克力包装前,先把巧克力掰成两份,接下来,吃掉其中的一份后再去拆另外半块的包装纸,然后享用。另外一组受试者,自由活动后随意吃掉巧克力。结果是,前一组对巧克力的味道给予了更高的分数。

  你看,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仪式,竟然就能改变一个人的感官体验。他们的味觉,体验到的是一个更加美味的巧克力。

  在仪式中,人的思维、情绪、身体姿势、动作都会连接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合力」,彼此互相影响、塑造。最终,你的感觉就一定会发生改变。

  图片来源 Pixabay

02

峰终定律:

峰值和结尾的体验,是整段经历的核心

  咱们来做个选择题:假设有某种比较痛苦的感官体验,你非得承受不可,那你会选择承受多久呢?

  A:一分钟

  B:一分钟加 30 秒

  B 选项看起来有点傻,谁会蠢到延时 30 秒呢?确实,如果是理性讨论的时刻,没人会愿意傻乎乎的把痛苦延时。

  现在咱们把镜头切到一个真实的实验中,去看看大家到底是怎么选择的。

  这个实验分成了三场。第一场,大家需要把双手放在 13.8 摄氏度的水里呆 1 分钟。第二场,先是在 13.8 摄氏度的水里呆 1 分钟,接下来,水温调到 15 摄氏度,再持续 30 秒钟。第三场,受试者要做个选择题,你是更愿意再次尝试第一次的体验,还是第二次的体验呢?

  如果我就这么问你,我相信大家一定会选择只呆一分钟的选项。我们的理性脑随便计算一下就知道,第二场体验明显把痛苦的时间拉长了,升高的那一点点水温,基本无济于事。

  但,现场这些智力正常的受试者,其中竟然有 69% 选择宁愿再次尝试第二场的体验。

  什么?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愿意拉长痛苦的时长?

  心理学家发现,我们感知到的时间长度,并不一定是客观的实际时长。在很多时候,其实我们会忽略客观的时长。

  比如,在这个实验中,那些选择尝试第二场体验的受试者,他们根本就没注意到两场的时间差异。他们的真实感受是,最开始手在很凉的冷水里,最后,水忽然稍微加热了一点,手瞬间就感觉舒服了一些。整个人的痛苦减轻了。所以,他们在第二场中的体验更舒适。

  最后时刻的体验,决定了整体的体验。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峰终定律」,一个人对一件经历的感知,主要取决于最好或者最坏的某个“峰值时刻”,以及结束时,也就是画句号时的体验。

  心理学家还进行了不少其他类似的实验,比如,让一组受试者听一段时间的强噪音后停下来,另外一组呢,听完强噪音再听弱噪音。结果是,第二组的痛苦值降低了。

  简单来说,就是你到底喜不喜欢一段经历,通常都不取决于体验的平均值。

  一段经历,峰值时刻对你体验的影响权重可能是 40%,结尾对你的影响权重也是 40%。这两者合起来是 80%。剩下的 20%,你才会分给其它部分。

  一段始终没什么痛苦,但也没什么特别愉悦感的经历,你可能只会给打 60 分。而一段整体经历略有点痛苦,但却有峰值时刻,或者结尾很棒,你却可能会打 85 分。

  不信?大家可以回忆下在各种排队景点的游玩经历。每次出去旅行,尤其是到节假日,我们的大部分时光其实都是在排队、排队,或者赶路,赶路。

  但你的记忆中,这些旅行经历可和痛苦挂不上钩。回忆里,这些经历都是值得珍藏的。这是因为旅行中你有峰值体验,看到美景时的心旷神怡,拿起相机时的咔咔声,才是你记忆中的亮点。

  亮点,直接改写了你对一段经历的评价。

  你生活工作中的仪式,也会像旅途中的咔咔声一样,成为你生命中的亮点。这些亮点,最终会重塑你的生命体验。

  咱们刚才提到的离婚仪式,也可以从峰终定律来补充解释。

  在仪式中,一个人会有超越于平常的感官和情感体验。到场的亲朋友好友,大型的经过装饰的场面,告别的台词,都会把一个人的体验放大到极点。

  这种峰值体验,能改变一个人对过往的整体感知。一个人的执念,过往的愤怒、痛苦,在仪式中被放下了。告别执念,本身就是一个新的里程碑。

  所以,仪式有时候是一个优雅的句号,也是真正的另起一行。

  再拿其它各种仪式来说,在仪式中,人的体验往往都是最巅峰的时候,这往往就决定了一个人对整件事的评价。

  比如,宗教仪式中体验到的神圣感,抽离感,直接决定了一个人对自己的宗教信仰会给出一个高分。

  人的一生,幸福感是一个倒U型曲线,到中年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幸福指数最低的时候。如果你有了属于你的仪式,你甚至可以改变低谷体验。

  《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个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仪式感就是有这样的神奇魅力。

  巅峰的愉快体验会铭刻在你的记忆里。那些低谷体验会被填平,然后被遗忘,留下的,将会是一段可圈可点的美好体验。

  图片来源 Pixabay

03

专属仪式:

如何打造属于你自己的仪式

  很多仪式,早已经成了约定俗成,并不需要我们去创建。

  比如毕业仪式,或者公司的一些活动仪式等等,关于整体的流程,我们并没有干涉权,我们能做的事情,主要是积极参与,去体验仪式带给自己的巅峰感觉。

  再比如结婚仪式,尽管我们有很大的自主权,但,整体而言,这也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仪式。所有这些已经约定好的仪式,我们主要做的事情就是去感受,去体验。

  我今天想谈的仪式打造,主要指的是那些于我们而言还不存在的仪式。

  我们应该如何打造自己的专属仪式呢?我先来分享打造仪式的三个方法。

  1、在重要的事情面前增加一套固定的流程。流程具体是什么,取决于个人的需求。

  美国著名设计师爱塞.伯赛儿在每天开始工作之前,会先进行一套固定的仪式:随手涂鸦,或者画思维导图,然后在随便写点儿文字。在完成这项仪式后,她就会集中精力开始工作。

  这项仪式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像一个启动按钮,告诉自己要开始一天的工作了,帮助自己调整好情绪。

  再比如很多球员,在比赛开始前,会反着穿上袜子,有的球员会先从草坪拔几棵草放嘴里嚼,还有球员是数十年都用同一个护腿板,等等。

  这些看起来怪异的动作,都是他们开赛前的一个独特仪式。可能他们第一次打赢比赛时,正好在赛前穿反了袜子,或者用的是这个护腿板,在此后,他们把这个动作变成了仪式。

  这样的仪式会有非常积极的心理暗示。这种暗示,会反作用于人的思维、行动。背后是具身认知的原理。

  身心合一,人会真的被激发出更大的能量。

  之前微博热搜上看到 97 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冯端先生,每年在重要的节日里,都会给妻子写一首诗,整整写了 65 年。这样的爱情,怎么可能过期呢?仪式感,就像爱情的防腐剂。

  一个人如果每年给爱人写几封情书,他的感情一定会在情书的创作中得到升华。

  爱你所写,写你所爱,文字影响人的情感,情感再次作用于文字,这些峰值体验,又最终会帮助你彻底打败平凡的日常。

  2、把一些琐碎日常的事情也打造出「仪式感」。

  关于早期贵族生活的很多电影、电视剧,我们能看到一些特别的日常场景。比如《康顿庄园》里,在吃饭之前,餐具、杯子等怎么摆放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仪式。

  一件平凡的事情,因为有了不平凡的峰值时刻,整体体验就被彻底重塑了。

  基督教信徒在吃饭前会有一个小小的祷告仪式。精心摆放的餐具和祷告,都能改变一个人的用餐体验。

  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范例。比如,我们可以在每天用餐前,和家人一起完成一个「感恩仪式」。每周呢,还可以开一个家庭座谈会。家里的装点,也要模拟正式座谈会的场景以及流程,有主持人,有互动小游戏。

  再比如,还可以每晚举行一个共读小活动。一家人一起看一本书,时间可以在半小时左右。看完后再交流谈论 10 分钟左右。

  这些都是平凡生活中的小仪式,可以改变你对琐碎日常的倦怠感。

  3、突破「人生脚本」。

  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刺激适应」,说的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对刺激产生适应感。

  比方说,你人生中第一次喝冰可乐,会体验到一种极致的爽感。接下来,你时不时的就会喝一杯,慢慢的,可乐带给你的刺激,于你而言,就有了一定的免疫力。

  也就是说,你产生了刺激适应。你再也不可能体验到第一次喝冰可乐时的那种爽感了。

  每个人都会对任何刺激逐渐产生刺激适应。刺激适应的一个负面作用,就是很多约定俗成的仪式,可能根本无法带给你好的体验了。

  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奇普希思兄弟在《行为设计学》中提到,打造峰值体验,需要突破「脚本」。

  所谓脚本,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日常接受到的刺激。你要突破脚本,就是你要突破自己,或者他人的预期,带来截然不同的新刺激。

  比如,每周来一个「惊喜周末」。每个周末,家人们可以轮流来策划惊喜活动,原则就是一定要打破大家的预期,不能重复以前的任何活动。惊喜周末的仪式活动,会让你每周都有一次峰值体验。

  关于如何打破脚本,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人生脚本,也应该有不一样的打破脚本的方式。打造自己的专属仪式,并不难。但遗憾的是,我们大部分人都忽略了仪式感的作用。

  很多人谈起仪式感,会不屑,认为不过是一帮无病呻吟的人在装腔作势。还有很多男性同胞,对爱情、婚姻中的仪式感,简直到了谈之色变的程度。

  从科学角度来讲,仪式感绝不是无足轻重的。你的大脑,一直都偏好仪式。所以,别怕麻烦,别不屑于这种「矫情」。你应该做的,是去创造你的专属仪式,去狠狠地满足你大脑的真实需求。

  图片来源 Pixabay

04

记忆的特点:

新鲜事件,是人生的坐标点

  和很多朋友聊天,我发现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都觉得自己才刚刚大学毕业不久,25-28 岁之间的样子。而事实是,很多小伙伴都已经在奔 4 的路上了。

  我发现这个现象非常意思。最开始我以为根源在于,每个人都不想变老,所以把记忆停留在了最美好的年龄段。

  后来我看到一个研究,提到让老年人回忆整个一生,会发现他们记忆最深刻的时间段,普遍集中在 15-30 岁之间。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记忆隆起」。

  为什么大部分人即使到年老,记忆的深刻点竟然还是几十年前的这段时光?

  这其实和我们记忆的特点有很大关系。当我们回忆过去的时候,很容易发生「时间伸缩」现象。

  时间伸缩,指的是我们在描述事件什么时候发生时,有时会比事件实际发生的时间早,有时会比实际发生的时间晚。

  为什么回忆时会发生这种时间误差?这是因为,当我们在回忆某件事情时,如果能记起详细的细节,感受到更生动清晰的记忆,你就更倾向于认为这件事情刚刚发生没多久。反之,你就会认为这件事情已经发生很久了。

  在 15-30 这个年龄之间,大部分人的生命中都会发生很多第一次经历的人生大事,比如上中学、上大学、初恋、第一份工作、结婚、生孩子等等。

  我们会清晰的回忆起这些大事件。接下来,时间伸缩现象就会导致我们误以为这些大事件刚刚发生不久。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多人总有一种年龄错觉,以为自己还停留在20岁左右的日子里。

  那些新鲜感十足的大事件,成为了我们人生旅程中的地理坐标。所以,如果你想让一段经历凸显出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变成「大事件」。

  年龄越大,我们就越感觉到日子过得飞快。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时间就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逝着。这是因为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平淡如水,人生中充满新鲜感的 N 个第一次已经早就结束了,在这剩下的日子里,我们几乎就是按部就班,缺乏新意的被动生活着。

  奇普.希思兄弟认为,大事件的缺失,就是「时光如水」背后的根源。你得有「记忆隆起」,你得让时间「伸缩」,你才能把时间的脚步放慢。

  仪式感,能把重要的日子变得更重要,把一些平淡的日子变成新鲜有意义的大事件。你的生命中,会增加一个又一个的新坐标。

  回首往事,你会发现生命的丰盈。

  参考资料:

  《行为设计学》,作者奇普·希思兄弟,中信出版社

  《工作需要仪式感》,作者赫斯特·欧森,人民邮电出版社

  《记忆错觉》,作者茱莉亚·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话题:



0

推荐

开智学堂

开智学堂

476篇文章 2年前更新

开智学堂专注于培养未来的创造者,在这里你可以与小伙伴一起学习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和创意写作等 21 世纪人才所需的技能。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