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你知道吗?对于同一件事情,有时候你思考没有别人深入,可能不是你的思维能力多差,而是没有用到正确的方法。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思考呢?
 
作者丨Tara
 
假设你最近看了电影《寄生虫》,有人问你,电影怎么样呀?
 
如果你的回答是:
 
「很棒啊!」(只有感受)
 
「剧情不错。」(宽泛的观点)
 
「我很喜欢啊。」(个人化的观点)
 
「xxxxx」(每个人都能想到的观点)
 
那你可以看看《分析性写作》( Writing Analytically ) 。
 
这本书原本是教美国的大学生如何写作的,但实际讲了很多如何思考的方法,干货很多,五星推荐。它目前没有中文版,不过没关系,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解读一下,把重点整理出来了。一起来做这条街最会思考的仔!
 
同样的信息,TA 怎么能解读这么多?
 
有时候没有想法,可能不在于思维能力多差,而是在接收信息的这一步就没有做好。接收信息,不是光「看」就行了,也是有方法可循的。
 
大家先观察下面这幅油画,然后想想:你观察到了什么信息?
 
我在线下分享的时候问过这个问题。现场的观众回答都是:「一个严肃的妇人」,或者「感觉很凝重」这类宽泛的回答。
 
那作者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观察:有什么相似的细节?
 
这个人物脸部面无表情,头发一丝不苟包好、双手交叠。推测她拘谨、内心强大。
 
其次,有什么形成对比的细节?
 
老妇人穿着纯黑的裙子,但是帽子上有打结的装饰。墙面空荡荡,而窗帘上有些碎花。这些更有生气、更有装饰性的元素,突出了人物生机的一面。
 
最后,有什么反例?
 
整个画面的基调平静肃穆。这个人物身体无精打采,脚上还有一个支撑脚垫。她好像快坐不住了。打破了平静感,增加了紧张感。
 
你看,这种解读是不是丰富多了?当然,上面提到的结论只是一种推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但至少,我们获得了更丰富的信息,有了推测的基础。
 
「相似、对比、反例」,这个方法在书中命名为 「The Method」。(看看这个霸气的命名,有没有「万法之宗」的感觉。)
 
图片来源 pexels
 
另一个提高洞察力的方法叫「3 个细节法」。(起名我包装了下,原文叫 Notice and Focus),指的是,当你面对一幅画、一篇文章,或者别人说的话这样的信息的时候,可以问自己 3 个问题。
 
第 1 个问题:「你注意到了什么?」。
 
这个问题虽然简单,但它可以阻止你急于下结论的倾向,而把注意力放在信息点上。
 
第 2 个问题:哪 3 个细节是最有趣的(或最重要的、最揭示信息的等等,形容词可以替换)?
 
第 3 个问题:为什么是这 3 个?
 
后两个问题同样让你把注意力放信息点上,同时通过排序去获得信息量。
 
还有一个类似的方法叫 「10 点观察法(10 on 1)」。当你面对一个信息,说出 10点观察到的东西,可以是细节,或初步的结论等。
 
当然,10 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数字,你说的东西越多越好。不过当你脑子里有「10点观察法」这个概念的时候,你才会逼自己说更多。
 
这个过程可以让你强迫自己不断回答:我注意到了什么?我还注意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这还说明了什么?
 
看了这些方法,大家除了觉得有用想疯狂点赞转发,还有什么发现吗?这些方法暗示了一个秘密,就是:信息可能隐藏在信息被安排的结构中(信息的关系,信息的排列等等)。
 
找出隐含假设,不做宫斗一集死
 
在批判性思维里,很重要的一点是找出对方的隐含假设。但是道理我都懂,怎么找呢?面对话里有话的宫斗十级选手,怎么办呢?作者给出了具体的方法。
 
先看这个句子:税法对富人有利。(Tax laws benefit the wealthy.)
 
第一步,拆解这个论断。例如:
 
纳税的法律给有钱人金钱上的益处。
 
纳税的法律使得有钱人更有钱。
 
这一步试着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这个句子,去分解一些词汇。在这一步你能稍微感受到一些隐含的意思。
 
第二步,看隐含的价值判断、前置条件。例如:
 
税法不应该对任何人有利。
 
税法应该利于那些需要利益的,那些没钱的。
 
第三步,看关键词的定义。看看它们有哪些定义,和说者的定义有什么不同。
 
如何定义「有利」?是否意思是税法只利于富人同时会伤害非富人?富和不富的界限在哪里?
 
第四步,用相反的角度去看。(注意这里也是反例法)例如:
 
税法对富人没有好处。
 
税法对穷人有利。
 
这一步可以知道论断中排除了什么。可以进一步知道论断的范围。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这句隐含了多种信息,具体呢,要根据语境和上下文去理解。
 
老板问了个问题,怎么答都是错?
 
在工作和生活中,常有一些非黑即白的问题,例如,竞争对手在用 xxx 策略,跟进还是不跟进?伴侣在大城市找到很好的工作,要不要放下一切跟 TA 去?伴侣甘愿当咸鱼,我该鞭策还是接受 TA?等等。
 
这些问题的坑点在于,它看上去只要求一个 yes or no 的简单回答,但其实包含了复杂的考量。此外,它暗示了答案必为两者之一,而其实未必:
 
有些事情不能被精确地分为两个方面,可能有其他分支;
 
可能二元都有一定道理/都没道理;
 
二元的其中一元可能有价值倾向(例如「文明」和「原始」)。
 
那我们可以怎么来思考呢?来看书里的例子:
 
一种叫「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 」的管理模式在日本盛行,在美国的汽车行业也能有效吗?
 
在回答「有效」、「无效」前,我们可以这么做:
 
第一步:找出所有对立的类别
 
除了有效/无效的对立,还有美国/日本、 TQM/传统管理模式的对立。
 
这些对立引出了更多的对立。例如 TQM 是一个团队导向的、合作的管理模式。那么还可以考虑日本员工和美国员工的特质是怎样的,适合什么。也就是集体主义、合作精神和个人主义、竞争关系之间的考量。
 
第二步:定义关键词
 
例如,TQM 是否在美国汽车行业有效,这么问是什么意思?
 
「有效」指产生巨大收益?更快地生产更多车辆?还是提升员工士气?
 
第三步:质疑对立,到底多大程度对立?能不能做成对立面?
 
例如你可以去考虑美国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日式的 TQM 到底区别程度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你对两者的特质了解会越来越多,也就越能解答问题。
 
当然,具体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去提出假设、考量证据、权衡等等。那涉及如何调研一个问题,并不是这里讨论的重点。这些步骤是在指导你避免陷入一个非黑即白的回答。
 
另外还有一条有用的策略是提问「何种程度上」(To What Extent),而不是二选一(Either/Or)。
 
例如有人问:美国内战的原因是奴隶制还是经济问题?你可以替换成:在何种程度上,经济问题,而不是奴隶制,导致了美国内战?
 
今天就介绍到这里,想看这本书剩下的思考技巧的,记得点赞哦!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Tarasayhi」,已获原作者授权。
话题:



0

推荐

开智学堂

开智学堂

476篇文章 2年前更新

开智学堂专注于培养未来的创造者,在这里你可以与小伙伴一起学习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和创意写作等 21 世纪人才所需的技能。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