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篇文章翻译自罗格斯大学的一位哲学教授。他探讨了这些现象:真的存在一种最好的生活吗?成本-效益模型也会失效?为什么剁完手就后悔,总惦记没买的那件?这些现象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原因。他推翻了一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假设,提供了不同的看问题角度。
 
作者丨Larry Temkin 编译丨Tara
 
有的家长总教导孩子样样事情做到最好。让他们成为最好的运动员、最好的学者或最好的音乐家等等。有的家长努力不让自己的孩子尽最大的努力,甚至是成为最好的,因为他们担心这可能造成心理伤害。但大多数父母都爱他们的孩子,都希望孩子好——他们只是对「什么是最好的」有不同的概念。
 
自古希腊时代以来,至少在西方,对于寻求「什么是对孩子最好的」,大多数家长都默认接受着标准理性的主流观点。在这种观念下,所谓理性,即是要最大化个人的生活质量。美国军队口号「尽你所能」(Be All You Can Be)充分体现了个人的理性。
 
标准理性概念有两个基本假设。第一,存在一种最好的生活。第二个是更技术性的假设——我将其称为「“好于”的传递性公理」(the Axiom of Transitivity for Better Than)——对于任何 3 个选择,如果第 1 个选择好于第 2 个,而第 2 个选择好于第 3 个,则第 1 个选择必定好于第 3 个。
 
如果 A>B,B>C,A 一定大于 C 吗?
 
答案是:不一定。
 
针对第一个假设,有 4 种挑战的说法。
 
某些选择可能同样不错,因此没有一个最佳选择。
 
某些替代方案只是大致可比的。例如爱因斯坦或莫扎特的天赋,或者法律职业与学术生涯之间,没有哪个比另一个更好,也没有完全一样好。
 
在某些罕见的情况下两个选择可以完全无可比性。
 
在无限的可能性中,可能没有最好的选择,就像无限序列 1、2、3、4…中没有最大数一样
 
第二个基本假设在大多数人类历史时期都没有受到质疑。大多数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其他学者都认为,「“好于”的传递性公理」必定是成立的,基于「 好于 」一词的含义,或出于逻辑的考虑。确实,大多数人都假定所有比较性的「xxx于 xxx」关系(‘-er than’ relations)必须是可传递的。
 
大多数情况确实是。举例来说,如果艾哈迈德比伊尔莎高,而伊尔莎比伊普尔比高,那么,艾哈迈德必定比伊普尔更高。
 
但是,关于理性的第二个基本假设可能被深深误解了。
 
艾哈迈德有多高,仅取决于有关艾哈迈德的内部因素。而且这些内部因素不会根据谁与艾哈迈德的身高进行比较而改变。
 
但是「好于」是不同的。通常,与「比较两个结果哪个更好」相关的因素会有所不同,这取决于所比较的选项。
 
成本效益模型也会失效!
 
这里有个现实世界的例子。像许多组织一样,世界卫生组织(WHO)在选择健康政策时通常采用成本效益方法。即用稀缺的资源的换回尽可能多的回报,这需要在质量和数量之间权衡。
 
因此,例如,如果他们可以治愈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而疾病只影响少数人,或者一种稍微轻一些的疾病却影响两倍的人口,那么他们将选择后者。
 
但是,在质量和数量之间的权衡似乎仅在某些情况下是合理的。如果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差距足够大,那么 WHO 将不再考虑较轻的疾病,无论其患病人数是多少。也就是说,不管有多少人患有轻度瘙痒或头痛,WHO 也不会去管。
 
但是这种合理观点的组合与「“好于”的传递性公理」是不相容的。因为可能存在一系列疾病,比如第 1 个非常严重,但仅影响了几千人;第 2 个严重程度稍差,但受影响的人要多得多;第 3 个严重程度较第 2 个稍差,但影响了更多的人……依次类推,直到最后 1 个是轻度瘙痒,但它影响了地球上的大多数人口。
 
基于「“好于”的传递性公理」,可以推出,治愈最后 1 种疾病要比第 1 种更好。但是几乎没有人相信这点。
 
在这里,在比较系列疾病中彼此相邻的疾病时需要考虑的因素(进行质量和数量的取舍)不同于比较它的两端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在系列的两端,质量和数量的取舍不再被采纳。
 
注意,在这种情况下,WHO 没有一个最佳的选择。更糟糕的是,无论他们选择什么,似乎总有另一个更好的选择。
 
为什么买完东西总后悔?惦记没买的那件?
 
有个惊人的现象是,人们常常买完东西就后悔。这普遍被认为是某种心理缺陷。通常确实是。但还有另一种可能的解释。即我们经常面临一系列选择,而「“好于”的传递性公理」失效了。
 
有一种销售上的偷梁换柱法(bait-and-switch)即是如此。比如说一个商店以很低的价格打广告卖一辆车。当顾客到达时,销售指出,这辆车在许多性能都比另一辆车逊色,而且也没有便宜很多。
 
顾客可能会同意第 2 辆车更好的性能确实值额外的花费,因而可能考虑购买第 2 辆车。而他可能又会被安利第 3 辆车,销售说这辆性能更好,且没有贵很多。顾客可能又会认同。
 
最终,顾客可能开一辆比他真正想要的更豪华的汽车回家。而回想销售的种种诱惑,他会觉得自己像个傻瓜。带着新车回家后,他可能会想,如果买的是那辆最初的便宜得多的车会更好。他可能是正确的。
 
这种现象极为普遍。顾客通常会觉得自己很愚蠢。他可能会解释成自己自制力弱。同时人们会认为销售是不道德的,利用人性的弱点。
 
但是,正如我们所发现的,另一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即「“好于”的传递性公理」可能不正确。
 
购车者可能并非意志薄弱或非理性,销售也未必面目可憎。有可能是,考虑了所有比较因素后,第 2 辆车确实比第 1 辆更好,第 3 辆确实比第 2 辆好,而第 1 辆又确实比第 3 辆好。
 
在这种情况下,销售指出有第 2 辆车比第 1 辆好,第 3 辆比第 2 辆好,也无可指责。而顾客可能只是在对合理的推理作出回应,从而正确地决定买第 2 辆车更好,买第 3 辆更好。但是,如果「“好于”的传递性公理」不正确,那么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尽管如此,客户最终还是做了一个更糟的决定。
 
没有一种生活是最好的?
 
回到为孩子好的家长。也许在某个时候,她会考虑让孩子成为小学老师,这是一份高尚的职业,并有许多优势。但是,如果孩子有才华,她可能会认为大学教授更好,因为这也会涉及教学,但也许会带来更多的智力挑战,更高的报酬和更大的尊重。
 
但是与教授相比,她会觉得律师的生活会更好。它也有智力挑战,所需的受教育时间更少,并且工作前景也更好。
 
尽管如此,到最后,小学老师的生活似乎比律师更好,它有更少的压力,与家人在一起的更多时间,不必住市区等等。
 
面对这样一个选择循环,大多数人会敦促我们认真思考,并确定哪种生活真正是最好的。但是,如果我是对的,那么试图为自己的孩子找到最好生活的尝试注定会失败。
 
不幸的是,考虑到我们所生活的规范世界的复杂性,很可能的情况是,对于给定的所有可能的生活,当第 1 种比第 2 种更好,第 2 种比第 3 种好…….依次类推,第 1 种未必会比最后 1 种更好。
 
这是一个令人困惑和不安的可能性。这可能会使家长迷茫,到底该给孩子推荐什么?因为对于他们可能建议的任何选择,总有另一种选择会更好。
 
学会接受这个事实(如果这是事实的话),那么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做一个理性的人,以及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到底意味着什么。
 
版权相关:
 
作者:Larry Temkin,罗格斯大学哲学教授。著有《Rethinking the Good: Moral Ideals and the Nature of Practical Reasoning》(重新思考“好”:道德理念与实践推理的本质)一书。译者:Tara
 
原文标题:What’s the best option?
 
原文地址:https://aeon.co/essays/attempts-to-choose-the-best-life-may-be-doomed-to-failure
 
译文有部分删减。非特殊说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用于学习,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Tarasayhi」,已获原作者授权。
 
话题:



0

推荐

开智学堂

开智学堂

476篇文章 2年前更新

开智学堂专注于培养未来的创造者,在这里你可以与小伙伴一起学习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和创意写作等 21 世纪人才所需的技能。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