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头脑清晰,写作未必清晰;清晰写作,必然需要一颗清晰的头脑。如何用认知科学指导我们写作?如何掌握写作的奥秘呢?
 
作者丨陈虎平
 
读了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 )讨论写作的书《The Sense of Style》,好看!
 
平克是语言学和认知科学名家,写过多本畅销科普书,包括《How the Mind Works》, 《The Blank Slate》,《The Language Instinct》。他在这本新书中,从认知的角度谈写作、文风,把传统的写作智慧,放在科学实证的基础上,让人读着放心。
 
写作从模仿开始
 
该书第一章从逆向工程的角度,分解若干好的写作范例,好在何处。这些地方包括:
 
用词新颖、具体想象,不是老用熟词、抽象总结;照顾读者的视角,引导其注意力;在简单的词汇背景下引入不常见的词;平行结构;刻意创造的惊奇;展示细节,不必宣告;情绪、声音、意义的通感。
 
好作品最重要的特点是,作者带着激情,向读者展示一些重要的事,好比带着读者去看一场秀,很好的秀。
 
平克没有从几条写作公理出发,建构一个规则体系,而是从已有的好作品出发,还原它们的共性。这种方法相当谦虚, 平克也是对高度复杂的语言和文字的尊重。
 
好文章就像好设计,看起来毫不费力,但处处经过精心设计。我在「人类语言的自然史」中也强调,要懂得如何写好文章,首先是模仿、模仿、模仿。
 
追寻古典风格
 
第二章亮出了全书的观点:古典风格的文章,是好文章。古典风格的文章为读者打开一扇窗,而不是作者独自表演深奥的专业知识、官样文章、法律文风、或道德训诫。这种风格引领读者的眼睛,去看一件事。
 
这件事不是完全坦白的、众所周知的,它需要一定的精神努力才能明白。它也不是模棱两可的、相对主义的,完全无法明白。它还不是自我陶醉、讽刺嘲笑的事,那就会是政治立场站队,不再是好文章要展现的一场心智秀。
 
为了这场心智秀,就要尽量避免:元语言、抽象名词概念堆砌、言辞躲闪、反复让步、自恋的专业术语和表达、陈词滥调、混杂的比喻、毫无必要的被动态。
 
要直来直去的讲话,而且要具体、有细节、照顾读者的水平,不能沉浸在自己的专业概念名词中,丢大词、玩高深。
 
即使讲的是专业话题,也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牢记这一句:好文章就像与读者谈话,带他去看一场心智秀。
 
避免知识的诅咒
 
第三章解释了为什么好文章难写。有专业造诣的人往往会得一种「知识的诅咒」,他们难以想象别人怎么会不知道自己知道的事情。这不是个人问题,而是人类心智的普遍毛病。
 
例如:
 
儿童的自我中心,无从想象别的孩子会怎么想问题;
 
错误的共识,把个人的判断当成大家共识;虚幻的透明,以为别人像自己一样知道所有背景信息;
 
心盲(mindblindness),无法认识到不在现场的对方其实没有看到自己所看到的事,无法设身处地从他人心理和认识角度来考虑对方怎么看待问题。
 
应用到写作上,富有知识的专业写手,沉浸在自己的专业太久,还以为读者也跟自己一样,于是使用很多专业术语、技术词汇、缩略语。
 
专业知识越是深入,细致的信息会变成一块块,作为一个单位,储存在记忆中。专业人员习惯于用模块来思考和写作,但读者却需要从事实和细节开始、从可感知的视觉信息开始。这个差距造成理解困难。
 
解决的办法是,专业写作者要从自己狭小的专业思维走出来,有意识的去想,读者是怎么思考的,读者是怎么感受的。这要求作者把自己的模块思维重新分解,回到获取知识的最初阶段。
 
这可能会降低知识积累的效率,但它有助于知识被更多人知道,让世界更美好,让专业人士照顾到更多视角、看到更丰富的人心。这一章是专业术语泛滥的写作者的解毒剂,而且上升到了心智理论的高度,令人信服!
 
易读的句式结构
 
第四章进入具体的写作指导,谈的是句法,句子内部要像一棵树、一张网,把各种词汇按照合适的句法串起来,以便读者理解。其中许多问题涉及在写作中容易忘记的英文语法,与中文写作者关系不大。
 
但有一些问题,则是中文写作者也需要注意的。例如,句子不要太长,长句的结构容易混乱、枝蔓,无法索解。如果是长句,内部结构最好是扁平的各个小句,彼此之间平行出现,不要分层。
 
平克举了一个长句,340 个单词,但却可以理解,原因在于小句扁平摊开,而不是层层嵌套。又如,子句之间使用平行结构更为清晰,不要换词。再如,简单内容在句子前端,复杂内容丢在最后,因为到了句子末尾,读者不需要再想别的内容。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写作顺序一定是先话题、再评论;先已知、后新知,因为人总是把新信息整合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网中,不习惯突然被扔给一个新东西。
 
逻辑连贯的文本
 
第五章谈句子以上单位语言的组织,是全书最出彩的部分。段落、文章的组织难以用树的等级结构完全反映,平克用了连贯之弧(arcs of coherence)。
 
连贯的文章首先在话题。话题要在开始提出,不要绕弯、不要隐晦。话题一出,就要具体说明,不要跑题。
 
这时话题词可以重复,或者用代词;内容较多以后,读者对代词所指可能不太敏感,可重用话题词。
 
在展开话题的具体内容中,可以给出例子、解释、与预期相反的情况、细致说明、时间序列、原因、结果等等,它们都能帮助形成连贯之弧。但这些关系并不是无穷尽的,而是可以归为少数几类。
 
这时,平克居然借用了休谟在哲学名著《人类知性探究》中的看法,把这些关系主要分为三种:相似(resemblance)、接近(contiguity)、因果(cause or effect)。这让我倍感亲切。
 
相似关系包括并列、对比。平克特别强调,在对比关系中,对比的两项事物不要换词,避免读者误解。这种相似,也就是我在自己的阅读书中所谈的平行结构,也包括并列和对比两种情况。(参见陈虎平编著《 GRE 阅读制胜法则:多层结构法》第二章、或《GRE 阅读 36 套解析》导言。)
 
平克还把具体说明、举例、先细节后总结、先总结后例外、先例外后总结等情况,也归入相似关系之内。说白了,这些都是对一个话题的细节讨论。
 
接近关系主要是时间顺序,包括先从前再以后,也可以先以后再从前。但很明显,人比较习惯按正常时间顺序来理解文字,因此无论中文还是英文,顺叙比倒叙更容易理解。
 
因果关系包括原因说明、结果说明、原因解释、违背预期的相反情况、让步等。平克这里还是从语言本身出发,把观点的理由(because)、观点的反驳(however)、观点的限制(despite),都看成因果关系。
 
我认为这个分类不太理想。观点的反驳可单独作为另一个话题、另一个论点。观点的限制则是介于观点的理由(支持)和观点的反驳(反对)这两者之间的中间情况。
 
我在上面提过的两本书中都强调,科学的因果关系与推理的因果关系应该分开。
 
前者是一个观点,表达为一个主谓宾,谓语为因果动词,主语和宾语则为可实证的概念;后者是前提—结论的关系,是一组观点的推理过程,其中的概念并不一定具备前者的因与果所必需的实证内容。
 
也有一些不在休谟的三分关系中。例如,归属关系,说什么是谁说的;又如,预期读者反应,说我知道你会说。分类的目的不是做分类学家,穷尽无遗、互不排斥、绝不重叠、界限分明。灰色地带、中间地带都是可能的。
 
我在两本阅读书的分类更为简洁:平行(并列、对比)、连续(时间序列、推理序列、因果序列)、分层(主句—从句、论点—论据、总论点—分论点)。
 
不管怎样,具体怎么分类不是关键,关键在于了解这些关系,在写作中运用它们。分类只是一个拐杖,帮我们走一阵。写作者要尽力使读者看清楚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章节与章节之间的所有可能的联系。
 
在表述逻辑关系时,也要注意几点:
 
首先,关联词也要适量,视读者理解水平而定,容易理解的关系,不必使用关联词;
 
其次,避免使用太多否定陈述。人类对肯定陈述的心智反应更为敏捷,只有被否定的说法听起来合理或具有诱惑力,这种否定才容易被理解;
 
再次,比例不要失衡。
 
如果一个话题以十个句子来说明,则多数句子都要围绕这个话题,不要跑题谈别的,不要企图在一个段落把所有相关问题都谈到。如果确实有相关内容,可以另起一段,不要混杂在一段之内,缠绕纠结,难以索解。
 
如平克所说,逻辑连贯的文本,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对象:
 
它是一棵节内有节的有序之树,交叉各种连贯之弧,这些弧追逐话题、要点、行动者、主题,并由连接词组装在一起;从心智设计的角度看,好文章不是出于偶然,而是画出草图、注意细节、维持和谐和平衡的结果。
 
对这种语言和作品的演化设计观点,我是衷心同意的。(在《GRE阅读制胜法则:多层结构法》第七章中,用同样的方法分析了人类语言的自然史。)
 
结束语
 
该书的第六章讨论了语法、用词和断句的正误,好比一个详细的操作手册。这些与英文用法密切相关,与中文写作关系不大,这里就不介绍了。我想,全书的精华是在前五章,尤其是第三章、第五章,读了之后必有收获。
 
这本《The Sense of Style》是对写作名著《The Elements of Style》的致敬和改进。
 
《The Elements of Style》一书是老经典,基于传统写作智慧的经验总结,但《The Sense of Style》一书则将经验智慧与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的新研究相对照,更上一层楼。但我也推荐大家去看《The Elements of Style》,我从中学到一些规则,今天似乎还有效。
 
例如,重点放在开始或末尾,别放在中间;删掉一切可有可无的词;用词具体、生动,避免抽象、呆板。
 
好的写作书还有《The Oxford Essential Guide to Writing》,其中的「Expository Paragraph」部分,详细分析了举例、定义、并列、对比、时间顺序、因果等论述方法,对于写作有直接指导意义。
 
我也推荐《分析性写作》(Writing Analytically)和《金字塔原理》这两本写作书。
 
一些同学反映,我的 GRE 阅读书对他们的写作有帮助,主要是多层结构法第二章。对此我当然很高兴。我自己的英文写作能力,与背诵和分析 GRE 文章关系很大。会分析阅读文章,自然是可以帮助自己写的。
 
不过,有一件事令我苦恼。我自己写的中文,还凑合;但我翻译的书,常常有读者说,不容易懂。这可能与书的学术内容有关,但也可能是由于我自己的能力有限。我以前是主张硬译的,按照英文的语序,直接译出来,以保留英文内部的推理过程。
 
这对于学术作品有时是必要的,我个人从中学会了逻辑论述,受益匪浅,但对于日常英文或简单英文句子,它就不太合适了。
 
这个认识,我是在读了石毓智关于中文演变的名著《汉语语法化的历程》才有的。虽然在学术推理上,中文还不及英文,但在日常语言层面,中文不输任何语言,甚至更为简洁。中文的学术语言也要有力啊!
 
这需要反复阅读汉译经典名著。可惜这方面我读得不多。自从学会英文阅读以后,我好几年都泡在英文书中。汉译名著、尤其是马恩著作的中文翻译,对中文的学术化、逻辑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模仿好的翻译,是学习翻译的必经之路。在翻译方面,我还有改进空间。在中文和英文的分析写作方面,我将不断学习,在现有水平之上继续提高。
 
参考书籍:
 
Pinker, S. (2007). The Language Instinct. Harper Perennial Modern Classics. Retrieved from
 
Pinker, S. (2014). The Sense of Style. Viking Books. Retrieved from
 
Strunk, W., & White, E. B. (2008). The Elements of Style. Longman. Retrieved from
 
Jackendoff, R. (2003).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Retrieved from
 
Kane, T. S. (2000). The Oxford Essential Guide to Writing. Berkley Books. Retrieved from
 
Rosenwasser, D., & Stephen, J. (2014). Writing Analytically. Cengage Learning. Retrieved from
 
汪洱, & 高愉 (Trans.). (2013). 金字塔原理. 南海出版公司. Retrieved from
 
石毓智, & 李讷. (2001).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 (石毓智 & 李讷, Trans.). 北京大学出版社. Retrieved from
 
陈虎平. (2012). GRE阅读制胜法则. 群言出版社. Retrieved from
 
陈虎平. (2014). 新东方·GRE阅读36套解析.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Retrieved from
 
本文已获原作者授权
话题:



0

推荐

开智学堂

开智学堂

476篇文章 2年前更新

开智学堂专注于培养未来的创造者,在这里你可以与小伙伴一起学习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和创意写作等 21 世纪人才所需的技能。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