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9 月 19 日,安人心智董事长阳志平与大牛小牛父子俩,一起做了个音频直播。父亲「大牛」牛力,文学博士,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获得者,曾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首席主持人,现任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传播学院教授。儿子「小牛」牛天晓,2019 年 6 月毕业于北京市十一学校国际部,被英国剑桥大学自然科学专业录取。有感于大牛夫妻对孩子小牛的教育方式如此符合自我决定论——身教大于言传,培养内在动机第一。阳志平在公号「心智工具箱」刊出了他与大牛小牛父子俩的直播文字稿,希望对更多的家长有所启发。本文提炼文稿核心问题发出。
 
作者丨阳志平
 
行动模式:人生关键词
 
Q:《人生模式》的引言中说到您几乎每一年都会给自己设计一个关键词, 请问您2019年的关键词是什么呢?
 
阳志平:这里面有一个非常微妙的心理学研究的原理,你设定了关键词,但是不能说。如果说了这个关键词的力量就会下降了。
 
Q:关键词什么时候可以公布?
 
阳志平: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两年之后公布会好一些。关于人的行动和目标,称之为行动模式。行动模式的改善,跟拖延症、按时交作业,以及减肥等健康习惯都非常相关。
 
心理学研究已经非常深入了,和大家想的有很大不同:
 
之前以为定了目标,马上要发一条朋友圈,比如要在三个月以内减肥到多少斤。假如你有耐心,跟踪发朋友圈的朋友,你会发现他开始的时候还很有热情,到第二周就消失了,朋友圈就再不提了。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认知科学很核心的原理,就是咱们人类的大脑的能量特别有限。在我们说出目标的时候,大脑就会默认以为这个目标完成了,然后把目标扔到记忆很深的角落,最终你很难把它提取出来。
 
认知科学近 20 年、30 年最突破的进展是什么?之前大家的思维习惯是定很多目标,如何更好的实现目标呢?
 
心理学家和认知科学家发明了一个更聪明的方法——执行意图。不再去关注具体的目标,而是关注制定目标的格式。你可以理解为做一个填空题:如果…那么…在中间填你的目标,这样特别容易提高你的战斗力。
 
Q:以上您可以举例说明吗?
 
阳志平:比如你要减肥,发朋友圈一般会这么写「三个月以内减肥20斤」,这个被认知科学家称之为「目标意图」。这样设计目标,绝大多数时候是实现不了的。
 
那么现在心理学家就教你一个格式化大脑的方法,把句式改造一下,改成「如果…那么..」,比如「如果我回到家洗完澡,那么下楼跑三圈」。在这个前提设计里面填入时间和地点。
 
这有什么不同?
 
第一,你记住的不再是你的目标,而是行动——你要完成目标的时间和地点;
 
第二,它与你一辈子面对成千上万个目标不同,目标天天在变,而这个记忆提取线索,是一个你二三十年都能反复使用的句子格式——如果…那么….。
 
认知科学家做过很多有意思的实验,从减肥到交作业,再到拖延症,再到公司管理,发现使用执行意图能将人们实现目标普遍提高三倍以上的效率。
 
读书模式:杰作与神作的区别
 
Q:您曾写过一篇文章,说前前后后买了 2000 多本书,特别好奇买了这些书您能读完吗?
 
阳志平:粗略的估计,我家里的书应该是在 7 万到 9 万本左右。 特别想提醒大家一个模式,我称之为冷读热读模式。
 
绝大多数人看书的习惯,没有对书区分权重,看教材、畅销书、小说,花的时间一样,阅读习惯也一样,都是从头读到尾读完。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学习习惯。
 
那么给小牛的建议是什么?咱们可以把书区分权重。我把书区分成五类:
 
第一类叫可以用的书,有一些书你拿它当资料参考,有可能只用到其中的一段话,把这段话找出来之后,这一本书就完成它的使命了,这就叫可用的书;
 
第二类是叫坏书,最典型的是一些身心灵和伪科学的书,这种书大家翻一翻就赶紧要把它扔掉。
 
Q:您怎么判断是坏书?
 
阳志平:人的品味会逐步形成,看后面的三类书多了,你会越来越明白怎么辨别好坏。
 
刚开始的时候,比如小牛 18 岁时识别能力没那么强,必然会看到一些坏书,这是一个小朋友的成长过程。比如小孩没办法在一个没有细菌的环境下成长,这是人生必须的经历。
 
后面三类书,要经常读的一类叫力作,一类是叫杰作,一类叫神作:
 
力作是指一个专家,在这个领域积累了很久,他研究这个话题,已经积累了十年之久,写了一本书,这种书在整个领域是绕不开的;
 
杰作是指很多大牛写的书,他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这种书往往是杰作;
 
神作是在知识密度和写作技巧上太先进了,神来之笔。
 
Q:神作和杰作的区别是什么?
 
阳志平:简单来说就是一位神作的作者,你让他自己再重新写这本书,他也写不出来了。因为过了一个时间点,他就没那个感觉了。
 
杰作是十年前写和十年后写差不多,写出来的味道也差不多,但是神作是靠一个作家、一个科学家,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点突发灵感,又有以往雄厚积累,突然间写出来了。
 
《道德经》、《庄子》,这都是绝对的神作。还有很多大家熟悉的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也是神作。
 
Q:《人生模式》算神作、杰作、还是力作?
 
阳志平:客观的评价,是在力作的水平,因为出版时花了一些心思,比如增加了体系感、参考文献,我觉得可以说接近杰作。
 
社会比较模式:从追求最大化到追求满意
 
Q:18 岁到 21 岁这个阶段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可以用哪种人生模式来应对?
 
阳志平:在去年我生日的时候,做了一个比较重要的演讲,未来也会写成一本书,叫《人生周期论》。
 
易经里面有一个非常核心的观念叫长生 12 宫,把人从生到死,分成 12 个阶段,这 12 个阶段,又有大周期到小周期间不断的循环。
 
小牛 18 岁,按照易经的说法,是在朝气蓬勃的阶段。这个阶段最大的问题,是会开始面临跟别人的竞争。
 
18 岁之前的竞争其实都是儿戏,都是那种小孩子过家家,而且还有父母的保护伞。18 岁之后,你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真正竞争:
 
比如情感上的竞争,男生们都喜欢这个女孩子,她是选你还是选另一位?还有学业上的竞争,剑桥大学,高手特别多,竞争中的竞争。导师要挑一个学生加入自己的实验室,究竟挑小牛还是挑小张?
 
这是 18 岁到 21 岁这个阶段面临的很大的一个问题,从受保护到逐步的独立迎接竞争,是他当下的状态。尤其是小牛他去的是剑桥大学,大家知道这是世界上最顶尖的大学,高手特别多,竞争中的竞争,战斗机中的战斗机。
 
Q:什么是社会比较模式?
 
阳志平:简单来说人可以分成九个级别。天才中的天才在人群中按照正态分布一般占 1%-3%,这种称之为标准九。
 
比如剑桥的维特根斯坦,属于天才中的天才,他影响了 20-21 世纪的哲学、逻辑学和修辞学的走向。然而这样的人,会认为自己是标准七。
 
真正在人群中处于最高级别九的人,反而认为自己在第七个级别。认知科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天才的自谦效应」。
 
按照认知科学的经验,绝大多数剑桥的学生是在标准七、标准八左右,容易出现一个不好的现象,大家猜是什么?
 
一旦他(她)们在 18-21 岁这三年的竞争中经常失败,比如找女朋友失败了,进导师实验室也失败了,发论文也失败了……当面临各种各样的失败,最终他(她)们会慢慢开始逃避,不再认为自己是标准七,而是标准三。
 
比如很多北大清华的孩子痴迷打游戏,这时候他认为自己是标准三,会给自己找借口,说自己在剑桥碰到的天才太多了。
 
这被认知科学家称之为「天才效应」的现象。其实他的能力没有他自己想的那么差,也没有他开始想的那么好。所以要提醒小牛,你在18-21岁时面临社会比较是很自然很正常的。那么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
 
举个例子,认知科学的创始人西蒙,是一个人类公认的标准九。各位听众也许没听说过西蒙,给大家介绍一下。
 
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想拿到诺贝尔奖很难?想拿到图灵奖也很难,图灵奖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最高奖,而西蒙不仅拿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还拿到了图灵奖,他不仅仅局限于这两个奖,还有美国心理学会的终身成就奖、美国管理科学院的学术贡献奖、美国政治科学学会的麦迪逊奖、美国经济学会的杰出会员奖。
 
他拿了九个大学科的终身成就奖。这是真正的天才,天才中的天才,那么他给大家提供一种什么样的模式?不要去追求最大化,满意即可。
 
比如西蒙,他在九个领域都拿到了标准九,达到了最高级别。但是他刚刚进入这个领域的时候,无论是计算机科学、心理学、政治学还是什么,他给自己定的目标都是达到七十八十分即可。以一个很轻松的心态,反而取得很高的成就。20 世纪 21 世纪了,居然还有这种百科全书似的奇才!
 
核心模式:内在动机
 
Q:顺着这个话题,大家会发现为什么西蒙在每一个领域,目标其实也是七八十分满意即可,但事后取得了一百分的成绩?
 
阳志平:这里面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思路,也是大家都很关心的,就是怎样让自己变得更成功更厉害,这个思路是什么?
 
绝大多数人选择目标时按照外在动机,不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从别人施加给你的压力出发,你永远会让自己去考虑,你很难评价什么是满意。
 
这几年博士生自杀的新闻变得越来越多了。这里面其实有个非常微妙的问题,就是除了一些博士生导师管理不善外,对于学生来说自己的社会评价体系唯一来自导师。这个时候就很危险。
 
18-21 岁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咱们一旦明白自己的评价体系是来自于自己,以自己喜不喜欢为核心,就好多了。
 
大牛:对,反正我们对他没有什么特别高的要求,觉得你自己尽力就好。另外你自己对这件事的态度就像你刚才说的,自己满意就非常不错了。甚至我们还说过这样的话,我不知道合不合适。有一天我们吃饭的时候,我跟他说,你要是真觉得剑桥压力太大学不下去了,咱转学。
 
阳志平:这里面要提醒大家什么?像大牛他这种教育方式其实是最符合认知科学原理的。
 
儿童认知科学领域有一位顶级的科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她是牛津大学心理学博士毕业。她写了一本书《园丁与木匠》,今年刚出了中文版。
 
这本书里其实和大牛刚才讲的是一模一样的。家长最重要的不是像木匠那样把孩子雕刻成哈佛耶鲁牛津剑桥北大清华的候选者,不应该是这样的教育方式。
 
顺便给大家送个福利,我的好友清华大学赵昱鲲老师是《园丁与木匠》中文译者之一,前不久他在爱贝睿举办了一个新书发布会,对这本书进行了非常详尽与有趣的解读,收看视频回放《如何培养孩子面向未来的核心能力》,扫码即可:
 
咱们家长一定要做园丁,在家里面经营一个小花园,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环境,好生态,孩子在这种花园里会自然成长。他究竟长成玫瑰花还是百合花?这是他自己的事。
 
Q:我们要以自己的兴趣为主,以内在动机为主。但是处于信息时代的我们,社交方式特别丰富,是不是也要努力去踏入一些社交圈,考虑下别人的意见?
 
阳志平:小牛在 18-21 岁期间,怎么以华人的身份去打败一些世界级选手,这里面一个蛮重要的建议是什么?
 
不能只拥有单一的社会评价体系。如果只有来自于你的老师的评价体系,这样就很危险。一个人拥有的社会评价体系越多,就越能帮他缓解面临的生活压力、学习压力和工作压力。
 
比如说他在爸爸老牛那受气了,可以找个同学缓解压力。在 18-21 岁期间,我一般这么建议大家,你可以给自己设计四个最核心的评价体系,你的自尊反馈都是来自于这四个。除此之外,你再搭配三个小的可以随时换的。
 
就是 4+3 的结构。4 里面有 1 个是你改变不了的方面,比如小牛你无论在剑桥读书还是在北大清华读书,你爸爸始终是老牛,你改变不了这个事实,这是家人评价体系。其他三个你就可以自己挑选。
 
比如我的高中是湖南省非常精英的,当年湖南省的高考状元就坐在我的前面。大学时面临的精神压力又太轻松了,能轻而易举地拿到奖学金和第一,感觉就很不一样。你会发现一些身边的环境没那么理想。
 
比如说阳志平大学时没那么理想,那么这个时候你可以主动放弃来自于大学同学的评价,你不需要依赖他们的评价,而是选择其他的圈子。
 
可以给自己精心设计一个 4+3 结构,那么 4 是很难变化的,往往在你三年时间都是这四个主要评价体系。除了爸妈之外,还可以有什么评价体系呢?
 
比如说一个是同学的评价,再加一个是导师的。假设你发现同学和导师的评价对你造成的压力太大了,那么可以换成一个其他的比如女朋友的评价,这样就好多了。
 
我们看智者传记的时候,常常会发现一个这样的模式,家人不认可同学不认可导师不认可,但有一位女孩始终认可你,支持你,最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设计社会评价体系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可以灵活置换。
 
我们常常说爸妈这个评价体系摆脱不了。但其实爸妈的这个社会评价体系往往只在特定阶段作用大,你走上工作岗位,你创业,爸妈的这个社会评价体系没你想的那么大。如果你真的觉得爸妈这个社会评价体系对你压力太大,也是可以置换的。
 
那么剩余的三个是什么意思?一定是要从制造惊喜和兴趣驱动出发。
 
比如说在剑桥第一年是以旅游为主,那么把英国伦敦的一些景点尽量都逛一圈,大家都知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在路上会碰到很多有意思的事和有意思的人,这样就会把你 18-21 岁期间大量的压力和情绪消解掉,就会好很多。到了剑桥第三年的时候,可以参加剑桥传统的帆船运动,那么可能又会变成一个新的评价体系。
 
其中前四个社会评价体系往往是指你三年时间尺度,难以改变、持续作用的社会评价体系。
 
比如,你读高中的时候,这三年必然会接受来自老师的社会评价,甚至,一些好的老师直接改变你的命运;一些坏的老师误人终身。但到了你走上工作岗位,你面临的社会评价体系就切换为同事群体了。
 
只有单一社会评价体系的坏处是什么呢?你会放大来自这个评价体系的反馈。
 
举个例子,一些在学校比较内向,同辈朋友网络较少、教师不够关心的孩子,父母甚至等同于唯一社会评价体系。孩子成就感、挫折感、被尊重的感觉等都来自于父母。一个在成年人看来很正常的批评,到了孩子那里,因为只有父母这一个唯一的社会评价体系,往往非常极端的放大了。
 
社会评价体系扮演着社会支持网络、个体情感宣泄渠道。如果你长期只拥有一个社会评价体系,情感宣泄很难进行。像一面墙一样,来自它的压力,你又不得不宣泄到它身上,反弹回来,作用力更大。常年累积,你的心理压力会越来越大,越来越难消解,人变得越来越敏感,越来越自卑。
 
而人的社会化过程,其实还需要惊喜。4+3 中的 3 侧重制造惊喜,从个人兴趣与爱好出发。
 
贵人往往来自弱联系,甚至来自你打球认识的球友;参加读书会认识的书友。因此,你还需要挑选三个左右的社会评价体系。与前四个不一样,它往往来自短时间周期,比如三个月、六个月、十八个月。它往往会频繁的更换,比如有时喜欢爬山;有时喜欢打球;有时喜欢攀岩。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心智工具箱」,已获原作者授权。
话题:



0

推荐

开智学堂

开智学堂

476篇文章 2年前更新

开智学堂专注于培养未来的创造者,在这里你可以与小伙伴一起学习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和创意写作等 21 世纪人才所需的技能。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