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00 后鄙视 90 后,90 后鄙视 80 后……在年龄这个坎上,鄙视链无处不在。如何从这条链上挣脱?开智校友阿贝告诉你,不要用年龄自我设限。学习新知,重塑大脑;折叠时间,岁月减半;以时为尺,丈量幸福。
 
作者丨阿贝
 
日新月异,斗转星移。年岁增长,四十五岁后,常常听到好心劝诫「你都这个年龄了……」
 
天天晨跑,有人说这个年龄不能再跑了,要保护膝盖;学写作、学英语、学编程,有人说这个年龄还瞎折腾啥?
 
这个年龄怎么了?超过四十五岁难道只能求安稳、只能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就不能学习新知识、不能创新业、不能追求爱与理想……
 
生命不息,折腾不止。只要活着,就可劲折腾自己,生命即燃烧,时间是火种。
 
年龄不受限,大脑可重塑
 
大脑,用则进,退则废。
 
「成年以后大脑只能走下坡路」、「老年人只能放任大脑衰退」,这些坊间流传的「传统观点」,经过科学研究证实是不正确的。传统观点对大脑固化的认知,对成年人学习造成巨大阻碍,造成大脑资源极大浪费。
 
美国精神病学家诺曼·道伊奇(Norman Doidge)在《重塑大脑,重塑人生》(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一书中,讲述神经可塑性的经典案例和研究实证。大脑绝非固定不变,而有惊人的力量改变自身结构。
 
任何人都一样,大脑用则进,不用则退。任何年龄都一样,大脑使用越频繁,脑神经越可能重塑。
 
大脑重塑,大多都是在你不知不觉中进行,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思考方式、生活习惯都会改变和塑造大脑。既然大脑可以重塑,那我们更应关注有意识地重塑自己的大脑。
 
如何有意识地使用大脑,重塑神经呢?正确认知大脑神经可塑性,有助于帮助自已用好大脑。
 
学习会改变大脑。婴儿刚出生时,大脑是一个粗略简图轮廓,神经未分化完成。婴儿来到世间,眼睛东张西望,耳朵倾听各种声音,外面的经验开始精致化大脑简图,给轮廓添枝加叶,慢慢形成正常大脑。
 
所以,大脑发展关键期的学习,非常重要,否则容易造成缺陷。
 
比如 1-3 岁的孩子看电视,会造成上学后的注意力缺失、冲动控制、纪律问题。一项调查研究数据显示,刚学会走路的婴儿,看电视的时间每天每多 1 小时,7 岁以后注意力缺失问题的概率就增加 10%。
 
成年人也一样,用大脑学习新语言、新技能,可以重塑大脑神经网络。每学会一个新技术或发展出一项新技能,无论生理上还是功能上,大脑神经回路都会发生大幅度改变。
 
阅读会改变大脑。文字是 5 千年前发明的,远古祖先并没有文字,大脑并非演化来阅读的。阅读时,大脑要调用其它功能区域来负责文字处理,比如负责辨识文字的脑区,原来是负责辨识面孔的。
 
阅读时需要联结各种神经元,如处理字母影像的神经元、处理声音和意义的神经元、移动眼睛的运动神经元等,这些神经元联结共同完成阅读功能。阅读经验越多,这些回路联结越强化,阅读速度越快。
 
高频训练会改变大脑。大脑组织受到经验影响,训练感官和心智,就像训练肌肉一样。比如出租车司机开车越久,他们大脑中掌管空间地图的区域就越大。很多脑组织和脑神经受伤的患者,通过康复训练,可以得到重塑,恢复正常心智。
 
人和动物,通过强化、惩罚训练可以习得特定的复杂行为,成为大脑条件反射行为。本质原因是大脑神经通过强化训练得到重塑。
 
春节期间用手机玩「消消乐」游戏,一款简单、让人欲罢不能的游戏。因为每次都想超越前次,每次都在挑战自我。
 
坐车玩、等饭玩、如厕玩,玩久了,躺下睡觉,闭眼脑中全是各色方块,哗啦啦地塌倒消逝,思考都成了方块。难道高频动作,大脑神经被重塑了,一惊之下,赶紧删掉游戏。
 
学习新语言、新技能,高频动作,会改变大脑神经网络,重塑大脑。对任何年龄阶段的人都一样,大脑神经可塑性,这对成年人学习是一个莫大福音。
 
文化会塑造大脑。每个人的大脑都是经过文化调节的,文化演进会持续改变大脑。文化和大脑是双向回路,大脑和基因创造文化,文化反过来塑造大脑。
 
媒介会改变大脑。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子媒体造成人们注意力缺失症增加。电视、视频游戏,展开一个比真实生活更快速的虚拟世界,导致人们大脑发展出对高速的胃口,付出的代价就是阅读、深度谈话、聆听演讲变得更困难。
 
听一本有声书与读同一本书,留下的记忆不同;收音机上听新闻与报纸上读同一则新闻,大脑处理过程不同。大脑对不同媒介的接收,发展出不同的神经回路。媒介的变化,导致大脑感官平衡结构改变,增加一些功能同时就会牺牲一些功能。
 
今天,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你的体外器官,一天没有它,你都无法过日子。面对时代趋势,除了努力适应,我们能做的就是正确认知大脑的可塑性。
 
一个有弹性的大脑,就象一位能干的主妇,烧菜时,姜没有用葱替代,盐不够用酱油替代,功能区域彼此替代,活化脑区。又如你开车到某地,主路上桥断了,一开始你会不知所措,然后你会找小路捷径,穿田绕舍,走的次数越多,越能找到快捷方式到达目的地。
 
大脑也一样,越常用,神经联结越强,不常用则被荒草淹没。知识越广博,跨领域越多,大脑越好用。
 
每一个经验都在改变大脑神经联结。大脑对经验非常敏感,也容易受到经验伤害。
 
神经可塑性使大脑更有弹性,同时也更僵化,即「可塑性矛盾」。人们既可以发展也可以破坏认知神经结构。一些顽固的、不能改变的习性和毛病,就是神经可塑性的产物。
 
因为一旦某个改变发生了,在大脑中根深蒂固,就会阻止其他改变发生。神经可塑性,有正向效果也有负向效果,只有多面了解,才能正确认知大脑,开发大脑潜能。
 
大脑神经可以重塑,证实人类大脑有无止境改善自我的能力,每个人都可以追求自我改进、自我转型、自我完善,人有变得完美的能力,尽善尽美,切勿浪费。
 
时间是把尺,丈量幸福感
 
幸福是什么?生命意义是什么?
 
积极心理学家创造始人塞利格曼研究得出幸福 PEM 模型,幸福感有三个层级,愉悦的生活(Pleasant),专注投入的生活(Engaged),富有意义的生活(Meaningful)。
 
认知科学家、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提出多重草稿模型,大脑中大量内容并行编撰时,总有特定一组内容会成为意识叙事,派生出意识自我。
 
但意识内容叙事重心会发生切换,叙事本身在不同进程之间也会切换,因此称为多重草稿。翻译过来就是一个人其实存在多重自我。大脑的意识自我,很多时候会自动脑补你的感觉,包括幸福感。
 
李晓煦在《三生有幸》一书中,整合两种模型,用时间尺度,对幸福是什么作出可操作的解读,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幸福、获取幸福感。
 
幸福感最深刻的要素,深藏在时间体验中。体验是种感觉,只可体会不可言传。时间是把尺子,用来丈量幸福感。
 
不同时间尺度,丈量出不同质的幸福感。秒时间尺,量出愉悦和快感;分钟小时时间尺,量出专注持久的心流;超越时间的尺度,量出人生意义。
 
用秒时间丈量,你可以量出愉悦和快感。比如美味、热情、兴奋、快乐等,满足身体各种需求。当你又冷又饿时,吃下一碗热腾腾的红汤面,幸福感油然而升。秒时间的幸福,很容易具身感受。
 
用分钟小时为时间尺度丈量,你可以量出专注持久投入产生的幸福感。比如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如园艺、运动、烹饪、游戏、绘画、阅读、写作、专注工作等,皆可能产生幸福感,这种幸福感就是心理学家米哈里研究发现的「心流」(Flow)。
 
米哈里用二十五年实证研究参透常识盲点,专注持久过程带来的「最优体验」,就是「心流」,即幸福感体验。
 
产生心流有八个要素,具有挑战性的活动、知行合一、目标明确、及时反馈、全神贯注、掌控自如、浑然忘我、时间感异常。进入心流状态后,不再纠结得失杂虑,不分心、无忧无虑。
 
浑然忘我时,意识自我消失、心流大我浮现。「心流大我」是时间尺度上的拉伸与扭曲。这也是丹尼特的意识学说,到米哈里的心流学说的突破口,「多重草稿编撰意识叙事」,从秒时间到分钟时间持续的操作实验。
 
对于不同时间尺度的意识自我体验,李晓煦设计了一个有趣的身体实验:长跑运动过程中的意识自我、心流大我体验。
 
最初 1500 米,掌控呼吸保持稳定速度跑步是低水平挑战,此时,视听体验占据意识主导,跟日常一样,头脑中的意识自我为主。
 
跑过 2500 米疲劳点后,掌控呼吸保持稳定速度成为高水平挑战。此时,肢体持续时间的运动体验,替代短时记忆的视听体验,占据心流主导成分,以肢体为重心下沉中心的「心流大我」体验浮现,头脑中的意识自我随之退隐。
 
这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呢?作者写道:
 
四百米的跑道,四段弯道、百米直道交替,每段半分钟到一分钟的长跑节奏,甩开思想包袱畅快释放体能,运动蓝牙耳机播放的古典音乐与强烈唤起的积极情绪和谐共振,跑道仿佛唱片缓缓旋转,身体化为唱针融入叙事。这个诗意般的心流意象中,叙事内容反推的体验重心,从身体四肢切换到旋转唱片的中心,一曲难忘。
 
意识自我在头脑中,心流大我在丹田。头脑中的意识自我,以视听体验为主。心流大我忘掉外界,看不到听不到,唯有自我感受。长跑时、专注时,浑然忘我,忘的就是头脑中意识自我,进入心流大我状态,与真实自我接触,平和宁静。
 
用超越时间去丈量,你可以量出人生意义。超越时间的尺度,不仅包含全部人生,还可超越死亡界限。比如遗嘱、遗书,比如严肃写作,不仅为同时代读者而写,更为身后世代读者而写。感受人生意义,当你回首往事、畅想身后事时,觉得自己此生无憾,顿觉人生意义圆满。
 
丹尼特、米哈里、塞利格曼……他们研究人类幸福和体验幸福感,教导我们在时间长河里,学会体验幸福感,具身认知幸福。
 
折叠时间,岁月减半
 
年龄增长、时间尺度,人生阅历,都是时间体验得来,可时间在哪呢?
 
人类认知有限,只能通过体验感知现实世界。「孤独大脑」的《时间在哪儿?》一文中指出,在世俗空间里,时间是线性的,有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是匀速、自动驾驶前进的,即使你什么都不做,时间也会自顾自把你带向未来。
 
如果时间不分过去、现在和未来,会如何?
 
特德·蒋的小说《你一生的故事》(电影《降临》)里描述,语言决定思维方式,外星人七枝桶的语言里,过去、现在和未来并存。掌握外星人语言,可以同时看见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可是,即使你知道未来如何,但你仍然得按时间匀速、自动驾驶的节奏往前走。特德·蒋表达的观点是,「你要么预知未来,放弃自由意志;要么保持对未来的无知,保留自由意志。」 探索未知,才是人类存世的魅力和意义。
 
无论你年龄几何,无论你在哪里,时间它不闻不问,自顾自地匀速自动驾驶着往前走。但人们对时间的体验,却随着年龄增长,越过越快。张爱玲描述,「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是一生一世;三十岁以后, 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
 
个人体验时间越过越快,因为年龄基数不一样。一岁小孩长到两岁,十岁长到二十岁,人生阅历翻番;岁数越大,基数越大,相对变化越小,时间显得越快,60 岁达到顶峰。这就是中年危机感的原因。人生走过中间,阅历无法再翻番。
 
阅历无法翻番,不妨折叠时间。四十岁,就当第二个二十岁的开始,五十岁,就当第二个二十五岁开始。
 
二十岁,正是学习新语言、新本领、掌握新技能的年龄。如果第二个二十岁(四十岁)时学习一门新技术、新语言,可以打开人生新局面,用十年时间积累,到第二个二十五岁(五十岁)时正好发挥大作用,未来无限,余生美好。
 
这也许是人类与时间和谐共处的最美好方式。
 
时间给人类最大恩赐是,复利效应。
 
正如 63 岁的陈道明说,「节制,才是人生最大享受。做人的最高意境是节制,而不是释放。物质和精神释放都很容易,难的是节制。」这也是他一生实践的真实感受。
 
只有大周期长时间的坚持,成为习惯,产生复利效应后,才会体验到节制带来的享受。
 
不过,时间复利效应和大脑重塑一样,是中性词,长期的好习惯,收获优秀,尽善尽美,重塑人生;长期的坏习惯,形成劣性,破坏人生。
 
如何管理时间,收获尽善尽美呢?
 
米哈里发现心流后,有人提出,管理时间不如管理心流。时间是自动匀速前进的,管与不管,它都自顾自地走着。心流则不一样,做自己最喜欢的事,专注投入,忘掉世俗、忘掉忧虑,沉浸于创造中,心流大我浮现,收获心灵宁静平和。
 
管理心流,就是发现自己最喜欢的事,专注投入,时常追寻心流大我。心流活动并非稀缺资源,真正稀缺的是自律,或替代自律的他律,即自我管理,处好自己与自我的关系。正如斯金纳名言:「人的根本问题,不是如何获得自由,而是如何被更好地控制。」
 
一个自律的人,最懂得自我控制。富兰克林的自我修炼清单中,第一项修炼就是控制饮食。控制自己的欲望,比如寒假,天天上午赖在被窝不起,任凭自己懒散自在,却感觉极度无聊。比如春节,放开食欲,任凭嘴巴吃喝,却感觉非常难受。
 
无节制,是对自我最大的伤害。懂得节制、懂得自律,最终反而是最大的享受和幸福。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自在未来」,已获原作者授权。
话题:



0

推荐

开智学堂

开智学堂

476篇文章 2年前更新

开智学堂专注于培养未来的创造者,在这里你可以与小伙伴一起学习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和创意写作等 21 世纪人才所需的技能。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