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35岁现象」已成为职业路上的一道坎,哪些能力会影响你 35 岁之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本文作者林夏,把人类比成一台计算机,从运算能力这个层面,谈如何通过构建自己的模型来破解职业迷津。一休推荐你留点时间给自己,深度阅读这篇人生改变指南~
 
作者丨林夏
 
什么导致 35 岁后的焦虑?
 
网传 35 岁之后就找不到工作了,于是很多人 35 岁之前就开始焦虑起来了。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
 
人的智力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流体智力,一是晶体智力。流体智力相当于 CPU 的运算频率,你是 i5 的处理器还是 i7 的处理器,单位时间内能做多少次运算。
 
而晶体智力是人的经验和知识,相当于算法和程序,同样的 CPU,同样的游戏,我只要游戏引擎优化的好,可以在不提高计算机运算性能的情况下,提高游戏运行的流畅度。
 
而你焦虑的根源在于,以大部分工作的技术含量之低,提高产出就是一个拼手速和拼体力的过程(流体智力),根本轮不到你优化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晶体智力)。而 35 岁之后,你的流体智力一定是下降的,你能不焦虑么?
 
如何理解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我举个小例子:比如说一个小朋友和一个老大爷,给他们 100 个随机数,让他们加到一起,哪个加的快?肯定是小朋友,因为他大脑比较敏捷,流体智力强。
 
但是如果是 1-100 的连续自然数呢?如果小朋友还没有学到等差求和公式,而老大爷以前学过,那么这次肯定是老大爷加的快了。那么这个等差求和公式就属于老大爷的晶体智力了。所以说,有时候反应快并不是因为脑子转的快。
 
构建自己的模型
 
你一定不会同意我的说法,我好歹也是正规大学毕业,竟然沦落到和别人拼手速的地步了?我也学了四年专业,这怎么就不是我的知识和经验了?
 
因为你的模型没有持续的自我学习。
 
街机游戏厅的时代就有人机对战了,到了现在人工智能才打败了李世石,才打赢了星际争霸和 Dota 选手。因为之前的程序,套路都不变,陪自己的电脑打上几千遍单机,它也不会变的比之前更聪明。
 
同样的,一个工作套路,用了一年又一年,你究竟有没有总结出独到的经验?换言之,如果你的工作经验只是一段一段的经历,没有总结和内化,那么基本上就没什么用。
 
构建模型的方式
 
想要提高自己的产出,不管是提高信息处理的质量(准确率),还是要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都离不开对信息处理模型的构建。
 
针对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用多种模型来解,就拿小白炒股来说,你可以有以下几种选择:
 
看 K 线、研究股票的市盈率、研究公司的基本面;
 
买指数基金;
 
只买自己认识名字的股票。
 
第三种方法是否让人大跌眼镜?然而,实际效果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
 
因为既然一个小白都听说过这家公司的名字,就证明一定是一家知名公司,市场占有率不会太差,那么股票的业绩长期来看也差不到哪儿去。(这个例子来源于吉仁泽的《简捷启发式》)
 
现在工作节奏这么快,构建自己的工作模型一定是要兼顾精度和效率的。
 
如何提高思维效率呢?有两个建议:
 
1、用组块化的方式构建思维模型
 
看下面三个数字:2034、1055、4487,是不是很难记住?但是如果是这三个数字呢:1949,1998,2008,是不是就很容易记住了。
 
因为前者对你来说,是一串无意义的数字,而后者是三个有意义的年份,你根本不需要一个一个的背,只要记住建国、洪水、奥运,就可以了呀。
 
这就是高手和新手思维方式的差异了,没有训练过的新手,看问题是一个一个零散的点,而高手看问题是一个一个完整的块。
 
如果让新手做一个市场分析,他可能要研究一下竞品,再研究一下公司产品的优势,产品的缺陷和不足。
 
当他在想还有什么被漏掉的时候,高手直接一步 SWOT 分析,就把他刚才想的全部涵盖了,然后顺手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把问题又分析了一遍,思维效率当然就高了。
 
人的工作记忆容量是有限的,把概念通过组块化的方式打包起来,就可以一次性思索多个相关的概念,提升效率。
 
2、适当选择使用线索的数量
 
比如我要针对租房人群投放广告,怎么判断一个人是属于租房群体还是自购房群体呢?
 
可以通过他连的什么 wifi、小区地理位置、小区建成年份、年龄、收入等综合判断,使用的线索越多不一定越好,有时未必能提高多少准确率,反而会导致降低效率。
 
平时多看书,多总结模型,慢慢的自己的思维效率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如何训练自己的模型
 
光看菜谱是学不会炒菜的,有了模型之后还需要不断的实践去训练它。怎样训练?说 4 点:
 
1、可迭代的空间
 
看了《盲眼的钟表匠》就会知道,生物的演化未必就是一种进步。因为生物的演化是源于自然选择的压力,环境变化了,才有演化的动力。
 
而自然界中有很多「活化石」,比如说鹦鹉螺,都已经存在几亿年了,也没怎么变过,为什么?因为环境很稳定啊,不需要再进化了。
 
工作也是如此,有很多工作本来就是简单的,比如售票员、收费员,现在的工作方法就已经是最优解了,几乎没有改进的空间了。
 
很多鸡汤说「不要把相同的工作经验用十年」,听到这句话先别忙着责怪自己,而是应该先思考一下,自己是否在一成不变的工作环境中待了十年。
 
2、充分的实践机会
 
举个例子,我有一个朋友,是做新媒体运营的,她最近在找微信公众号做广告投放,手上握着几十万的营销预算,就是不断的找教育和亲子类的账号,谈投放价格,然后发软文,监测投放效果。
 
我想应该有很多朋友都羡慕她得到的这个机会吧,真不是每个做新媒体的都有机会做如此尝试,更多的小编就是写写文章搞点原创或者洗稿的伪原创也就完事了。
 
很多时候不是努力就可以,就比如说学厨艺,在没有充足的食材供你练习之前,看看菜谱背背理论能起到的作用极其有限。
 
3、从技术岗位做起
 
如果你两年换了三次工作,在公司内部还经历了转岗,那么恭喜你——你什么也没学到。
 
1 月 25 日的时候人工智能模型 AlphaStar 在《星际争霸 2》项目中 5:0 战胜了星际职业选手 mana,注意:比赛限定在了 Catalyst LE 这张地图上,并且只能进行神族内战。
 
为什么有这样的限定条件呢?因为面对的环境越单一和确定,就越容易总结出规律啊。
 
我的建议是从技术做起,不要一开始就去做销售、市场、管理等,因为这些「非技术」类的工作,所面对环境的复杂度往往比技术类工作高出很多。
 
真正能做好综合类岗位的,都是掌握了大量的知识,而且是跨领域的,一些看似很「虚」的东西,比如传播、社会心理、营销、管理,不是没有规律可循,而是模型太复杂,大部分的人连门都没有摸到而已。
 
那么你就形成不了真正的积累,而只是把工作流程过了一遍。就像一个学舌的鹦鹉。
 
先说管理工作:管理一定是基于对某个领域内足够多知识的深刻掌握,而不是仅仅找几个人帮自己干活,不然怎么评估别人的工作呢。
 
我见过有一个做实体发家的老板,想要转型互联网,找一个程序员做了一个 App,做了好久还只是一个只能在前端展示的界面,都没有开发后台的系统,还被骗说已经做好了,被骗了很多钱。
 
想想罗永浩的锤子和雷军的小米分别做成了什么样子,就知道技术背景其实还是很重要的。
 
说完了管理说销售:看看雷义的故事,他在空客任职 32 年,担任销售总监 23 年,帮空客卖掉 1.6 万架飞机!把空客的市场占有率从 18% 硬生生拉到了 50% 以上。
 
他的成功,很多鸡汤文说是因为「自律」:每天坚持健身一小时,保持自己饱满的精神状态,塑造人格魅力,以此打动别人,因为推销产品就是推销自己,果真如此?
 
看他的经历:夜间货运航班的副驾驶 → 金融与交通管理专业 MBA → 派珀飞机公司销售员→空客销售员→空客销售总监,明明是横跨技术、商业战略、销售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根本不是因为什么很虚的人格魅力。
 
1)对空客所有机型的所有数据都烂熟于心,总是能将产品特性与客户的需求点结合;
 
2)遇到有同样飞行背景的客户,可以用自己的驾驶经历和对方产生共鸣;
 
3)对航空运输业有很深的认识,可以从市场战略的角度帮客户进行分析;
 
4)A380 出来的时候,为了营造更好的演示效果,让人开发了 A380 模拟驾驶器;
 
5)请著名导演为自家产品拍宣传片...
 
能把这么多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还仅仅是一个普通的销售吗?
 
然而在职场,有一些总监,差不多就是监工而已,有见过一个市场部总监,连百度权重是什么都不知道,也不知道他是怎么上位的,这样的人到了 35 岁能不焦虑吗?
 
4、迭代速度的影响
 
不同的行业和岗位,经验积累的速度不一样。比如说互联网行业,迭代速度快,经验积累也快,被淘汰也很快。
 
然而工业界就又是一种情况了,我大学毕业那年在玻璃厂实习(我是学化材的),我们厂里面的技术专家 50 多岁了,每天精神抖擞的到车间里面指导我们工作,没见他有什么中年危机。
 
为什么呢?一条成熟的玻璃生产线,建成投产之后怎么也得用 7-8 年,这 8 年间,假设你不跳槽,那么是不可能有机会积累到新生产线的建设和设备调试经验的。
 
再拿日常生产来说,同规格的一批货,可能一周才能做完,那么把设备调试好之后,这一周只要看着监控,设备不出故障就行了。
 
信息迭代慢,中年危机感就不那么明显,35 岁才刚刚经历过各种风浪,正是发挥自己经验的时候。
 
迁移自己的模型
 
人类的大脑本来是要解决生存和繁衍的问题,在完成一项一项具体的任务后,慢慢有了推理、分析、情感等能力,于是现在的我们学会了「吃鸡」和「打农药」……
 
工作中,我们的思维和技能提高之后,也会把技能迁移,去解决更复杂的事情,因为卖健身卡的肯定比不过卖飞机的;新媒体专员肯定比不上营销总监。
 
什么样的技能是最容易迁移的?除了底层的逻辑思维,那就是各种各样的通用技能,比如编程、文案写作、数据分析……
 
就如同前面所说的「组块」概念,打磨完了一个小的工作模块,就可以尝试着去挑战更复杂的模块,最终实现技能的迁移。
 
而所谓的职业发展,可以这样理解:
 
我所构造的思维模型已经进行了足够多次的实践训练,模型本身的质量已经无法再提高了,于是尝试把这个模块整合到更大的模块中继续收集数据,最终打磨出一个可以解决更复杂问题的模型,把模型迁移到了附加值更高的价值链上。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纸箱之神的中二病世界」,已获原作者授权。
话题:



0

推荐

开智学堂

开智学堂

476篇文章 2年前更新

开智学堂专注于培养未来的创造者,在这里你可以与小伙伴一起学习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和创意写作等 21 世纪人才所需的技能。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