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商品经济社会,市场通过竞争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许多企业为从竞争中生存获益,会花大量时间精力研究竞品,却忽视了自身能力和优势。差异化是企业占领市场的有效策略,但激烈的竞争会让差异变得越来越小 。如何调和这种矛盾?你要明白「差异化并不是竞争的结果,而是要完全脱离竞争。」如何真正实现差异化?一起来看开智校友永贤的思考。
 
作者丨永贤
 
商品极大丰富的今天,消费者有大量选择机会,但随着产品越来越好、可选产品越来越多,貌似消费者的满意度并没有明显提高。那么消费者到底在追求什么,作为产品提供者,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1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消费者无休止的需求,同时也想通过「差异化」来提供更多的产品。最终,多数企业选择持续对产品升级来丰富自己的产品线,以期望能够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
 
通常,企业会选择两种常见的方式来丰富产品,一种方式是加法升级,不断增加产品的功能。也是现在互联网产品普遍应用的方法,不断给产品增加新的功能,期望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另一种方式是乘法升级,不断扩充产品线。每种产品除了具备核心功能外,还具备针对特定群体的额外功能。例如可口可乐后期先后推出健怡可乐、零度可乐、樱桃可乐,都是乘法升级的例子。
 
再来看我们现在使用的手机,外形基本都是一个样子,大多数手机厂家都在增加手机内存、升级芯片,增加摄像头效果、增加屏幕大小,这些产品越来越相似,但在相似中也有差异化,iPhone 与安卓手机还是有挺大区别,但是安卓手机之间差异化很小,每个品牌都有大量型号的手机,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总之,这是一个竞争相当激烈的战场。
 
那么,在硝烟战场中 iPhone 为什么如此成功?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可以从其中一个角度看苹果公司产品的成功,乔布斯认为消费者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这是一个很好的视角。如果你要找到一种独特的解决思路,那最不应该做的事情就是让大家投票。有时候基于用户本身需求,很难创造出全新的独特产品。
 
多数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过于关注竞争对手,而对自己的用户、产品、技术、服务关注不够。工作中我们会花费一些时间讨论竞品,而不是讨论差异化。当我们不断关注竞争对手、同行时,我们清晰认识到自身的弱点,对方的强项。在这个过程中,多数人都会选择投入资源集中改善弱点,很少有人会在这个过程中反向操作,选择加强自己的优势。
 
2
 
掌握大量竞争力信息在两方面影响我们:
 
1.这些过多的信息带来了一种竞争近视症。我们对竞争对手投注了过多的精力,而影响了我们自己的判断、思考,让企业无法集中注意力。
 
2.它所带来的动力促使企业对竞争对手的效仿变成一种自然的反射行为。
 
这是一个被大多数人忽略的常识,竞争往往导致产品趋于相同,差异化越来越小,如果没有特殊的性能,最终更有可能变成价格战,很难获取超额的收益。发展可以使事物变好,到最后也会让事物变坏。
 
企业经营,个人品牌建设中,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产品、服务能让用户容易记住,而差异化是达到这个目的的一种重要手段。这是多数人都知道的常识,但能做到的企业很少。因为在执行过程中,企业容易陷入要想做得更好,就要多提供一些产品或服务的惯性思维。产品类别不断拓展,使得竞争趋于白热化,最终追求的精益求精却导致平庸。
 
反观消费者,他们不仅会要求一些他们还没有得到的东西,还会要求所有产品竞相保证提供的东西。不少企业过于关注用户「需求」,而忽略了自身能力、优势,参与到竞争的红海中。最终,激烈的竞争结果让差异变得越来越小,而不是强化差异,突出自己的优点。
 
3
 
差异化并不是竞争的结果,而是要完全脱离竞争。如何真正做到差异化呢?观察你身边那些独特的产品、品牌,思考它们是怎么做到的。
 
当企业陷入无限的竞争中时,会更容易忘记,所处的这个阶段是有历史、有未来的。「有」当然比「没有」要好一些,但是「多」就不见得比「有」好,「更多」也可能意味着一点都不好。因此,在商界学会穿梭时空的本领很有益处,如果你是那种能同时经历过去-现在-未来的人,你可能会看到,过多的正面因素最后反而会成为负面因素。
 
其中一种思路是逆向思考,拿走消费者希望得到的东西,然后提供一些他们意想不到的东西。在撤销一些服务的同时,提升了服务质量;在简化的同时,让事物变得更美好。
 
例如谷歌一反传统的把搜索主页面简化到极致,只剩下一个搜索框,在搜索结果页面也十分克制,与雅虎这样的门户网站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宜家不提供配送,还需要消费者自己安装,但它在商场里提供了更好的体验,从家具本身到整个购物体验都与传统家具店不同,这样的差异化战略使得宜家在市场上获得成功。
 
有所不为不仅是卓越所必须的,也是差异化的标志。但要真正理解并做到这点很不容易,在瞬息万变的商场上,大多数企业更关注竞争者,而不是自己的用户、自己的强项。
 
后退、快进,看看去年、展望明年。试着透过「可供选择的未来可能性」的镜头去预测市场。我们需要关注竞争者动向,但更应该按照消费者眼光重新审视自己。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贤无常的探索」,已获原作者授权。
话题:



0

推荐

开智学堂

开智学堂

476篇文章 2年前更新

开智学堂专注于培养未来的创造者,在这里你可以与小伙伴一起学习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和创意写作等 21 世纪人才所需的技能。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