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理论学了一打,生活却没差?来听笑语同学分享,他如何找到撬动改变的杠杆。
我家附近有个有名的演讲俱乐部,它积极向上的气氛吸引着我,参加了两次活动,我了解到说话与演讲是可以循序渐进来训练的。每次活动遵循一定的规则,邀请评估官参与并给出反馈,促使演讲者改进。
 
在大家的鼓励下,我第一次担任了「哼哈官」。这其实这是个简单的角色,主要任务是统计演讲者使用「哼、哈、嗯、就是说」这类多余的赘词,但是这第一次的体验,却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远超预期的「哼哈官」价值体验
 
做「哼哈官」的难度和价值远远超过我的预期,一个简单的角色,设计得非常精妙。
 
「哼」、「哈」这类赘词是研究演讲者非常独特的视角,赘词就像语音语调一样,骗不了人。说话习惯是一个人最真实的名片,说话是项运动技能,而不是思维的技能。说话是面部几十个肌肉的运动,就像我们的走路、跑步、等,像运动的动作一样,语言习惯反映了我们几十年的成长经历。每个人说话都有习惯性的赘词,根据赘词及频次,可以分辨每个人说话的特点和性格特点,拓展到其他情景,可以帮助我们很快了解一个人。它在演讲的细小之中出现,需要快速的去捕捉它,注意力要保持高度集中。在做「哼哈官」时,不到一个小时,我就感觉体力不支了。
 
赘词不仅反映演讲者的性格,还能反映演讲者的心境和状态。我能明显看到同一个演讲者使用赘词的变化。比如,俱乐部的主席在即兴主持时,我记录到了不少赘词,但当他开始做自己精心准备的演讲时,却很少能听到赘词,尤其是当他的演讲键入佳境的时候,语音语调非常流畅,几乎就没有赘词。当思路不连贯的时候,我们会习惯性地用些无用的赘词连接不连贯的思路,但是当思路连贯、心绪流动的时候,赘词就很少。赘词在思路没有形成,心流不顺畅时比较多。
 
不过,「哼」、「哈」等赘词是可以通过训练减少的。是很好的提升演讲水平,打磨自我的训练途径。我很明显能观察到,演讲水平高的人赘词比较少,评估人的赘词比演讲者的少,熟练演讲者的赘词比初次即兴演讲的要少。
 
用小改变撬动大变革
 
这次「哼哈官」的经历,让我体会到居然可以简单用「哼」、「哈」等赘词的数量看出一个人演讲水平的高低。我联想到人工智能,可以简单统计哼哈等赘词的数量和分布,就能做出很有效的算法模型,去判断演讲的水平,用机器对演讲自动打分。这是多么巧妙的一个视角呀,其实自然语音识别技术近些年能取得突破,就是类似的思路,从语义识别算法转向语言统计模型。
 
「哼」、「哈」这类赘词,不仅能反映演讲水平,还能反映演讲者的性格特点和演讲的风格,因此在人工智能的时代,也不用那么费劲去构建演讲者复杂的语言特征模型,只需要简单地用「哼」、「哈」赘词的分布就能构建演讲的风格模型。这无疑给人工智能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可是,你也许觉得这未免太草率和肤浅了吧?我相信「在下如在上」或者「一滴水反映这个世界」的道理,就像化验一滴血可以检测复杂疾病一样。这背后有没有更深层次的规律呢?我试着往下再探索。
 
我联想到美国铝业的案例,它讲了如何从小事情、小视角撬动企业大的变革。
 
一个意义重大的改变,我们如果详细追踪他的源头和起因的话,就会发现,这个起因看上去是非常微小的,意义不那么重大的。
 
因此要改变一个大的习惯,往往要从一个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习惯的改变开始的。
 
在1986年,美国铝业公司财年业绩大幅下滑,管理混乱,士气不振,公司决定更替CEO。他们挑选了奥尼尔,他是推动变革的高手。让人意外的是,他没有推出猛烈的新政或者让人兴奋的计划,而是悄悄地做了一个小动作:消除生产过程中的工伤事件。这让大家很失望,花那么多钱请你来做CEO,是要你解决公司发展的重大战略、组织、文化,而不是小小的工伤问题。
 
奇妙的是,随着工伤问题这件「小事」的推进,没有意识到的系统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就像一滴水就能反映整个世界,工伤事故频发的背后是企业内部信息传递的低效率,暴露了公司整体管理的系统问题。为了杜绝工伤这件小事,就引发了公司信息传递机制的变革和优化,之后公司的激励方式、决策权,甚至组织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
 
奥尼尔用这个政策,重设了公司的时钟(24小时),进而改变了基层的信息交互规则(各级都重塑了沟通体系),从而塑造了一种核心习惯,最后,这种习惯蔓延开来,影响整个公司的转型。
 
由一个看似很小的变革动作,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和发酵的机制,最后这家企业从组织结构到战略,到文化上,最终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仅起死回生,而且连创佳绩。
 
说话、演讲都是我们长久养成的面部肌肉运动的习惯。从消减「哼」、「哈」这类无用的赘词开始,是有效改变演讲习惯的捷径。
 
习惯是人的第二本性,改变一个习惯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从一个看似微小的改变开始,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从一个最小的点切入新系统
 
进一步探讨这背后的机制,其实是找到非直接的、消耗资源小、却对最终结果有决定性的杠杆解。小的视角往往蕴含「四两拨千斤」的解决方案。
 
当我们学习新知识,进入一个全然陌生的新领域时,可以紧紧抓住一个小问题,深挖到底,不断往深地去挖掘,一层层直到把握住这个领域最深处、最核心的点。把一个问题深挖到骨髓,就从一个点的知识提升到技能,然后,很容易触类旁通地横向拓展到这个领域的其他点。对演讲来说,就可以死磕赘词,当赘词减少了,演讲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很多人学习时,好大喜功,贪多嚼不烂,看似掌握了很多新知识,却总在外围打转转,无法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技能。工作上也一样,如果不深挖到系统的根本问题,即使做了很多事情,却只有苦劳,没有功劳。
 
这个点的感悟,既是学习的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复杂的领域的学习,从一个问题不断深挖,从跟上解决了一个点的问题之后,知识就内化为自己的技能,再逐渐扩大战果;
 
对于一个复杂的问题,从一个小小的切入点不断深入分析,找到机制底层最核心的问题和症结;
 
对于一场复杂的战役,先建立一个实在的根据地,就像围棋先做活一个根据地,再不断扩大胜利的果实 。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王晓钰,已获原作者授权。
话题:



0

推荐

开智学堂

开智学堂

476篇文章 2年前更新

开智学堂专注于培养未来的创造者,在这里你可以与小伙伴一起学习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和创意写作等 21 世纪人才所需的技能。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