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你的手机上下载有多少 App?用途是什么?使用频率如何?善用工具者可提高效率,反之则消耗时间与精力,如何更好使用 App ?请看一嘉老师的示范。

这是在知乎上看到的问题。

高赞的几个答案都在列 App 清单。但靠 App 只能短期影响你的坏习惯;想要长期改变坏习惯,要练内功。

比如长期困扰我的一个坏习惯是,工作不专注。

伏在电脑前,大脑一直无法进入状态,先刷一会儿朋友圈……不行得工作了,一查资料,哇这个有意思啊,陷进去看会儿……回来再专注做一会儿,哎呀,这个地方卡住了,焦虑、焦虑、焦虑,刷会儿手机缓解下吧……再去上个厕所、吃点零食喝点水……

不知不觉,一个上午就过去了,工作进度条却只前进了几小格。焦虑,焦虑,一焦虑,更加无法专注,分心缓解下,陷入了恶性循环……

然后番茄钟就出现了。

第一天后:哇塞,为什么我没早点接触到这个 App ?!效率提高好几倍啊!

第二天后:太好用了!我要推荐到朋友圈去!

一个星期后:没有前几天那么鸡血,但还是提高效率了。

一个月后:哎呀,忘记用番茄钟了,罪过罪过。

两个月后:这番茄钟真吵,打扰我玩手机,卸了吧……

多少精力管理类的 App 就是这样变成炮灰的。

真正改变我的是下面这三本书:《精力管理》、《心流》和《习惯的力量》。

这就像是张无忌修炼九阳真经,提升了内功,再去学各种武功招式就得心应手了。

《精力管理》最关键的一句话是:管理你的精力,而非时间。

如果不专注、不投入、没有激情,即使每天完成 20 个番茄钟(每个 25 分钟),工作效果也不好。

只关注花了多少时间在工作上是没有用的。关键是工作的时候精力是否充沛,是否全情投入,是否自信、乐于挑战、感受到完成任务带来的成就感。

之前我认为工作不专注、不投入是因为自控力不足,其实精力有四种来源:体能、情感、思维和意义。

1. 体能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也是精力的基本来源。

影响体能的三个重要因素是:呼吸、饮食和睡眠。

焦虑和生气会让我们的呼吸变得浅而急促,这种呼吸模式在我们遇到威胁(比如碰到毒蛇、敌人)时帮上大忙,使身体迅速进入战斗或逃跑状态。但却会迅速消耗精力储备,损害我们重塑思维和平复情感的能力。

应对焦虑和愤怒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做深呼吸。

很长一段时间,我用的是 Pause。随时随地,打开 App,伴随背景音,手指放在屏幕上滑动,果冻般的色团会逐渐变大,最终充满整个屏幕。暂别了尘世的喧嚣,身心得以放松。

后来,苹果手表里自带的「呼吸」功能,成为我的新宠。随时佩戴的手表会定时提醒我做深呼吸,比找手机或者从口袋里掏出手机更省力,而省力是养成习惯的重要因素。因此「呼吸」让我每天的深呼吸训练次数增多了。

打开 App,表盘上的圆圈(像一朵菊花)会慢慢放大。同时手表通过手腕触觉反馈的方式来提醒我来慢慢吸气、呼气,闭着眼睛也能完成。

我通常是在睡醒、睡前,工作间隙,甚至外出坐车时进行深呼吸。每次最多 5 分钟,最少 1 分钟。非常适合快速恢复精力。

影响体能的第二个因素是饮食。书中提到一点,远离升糖指数高的食物,选择升糖指数低的食物。

升糖指数就是食物释放糖分到血液中的速度,升糖低则糖分释放缓慢,能给身体提供更稳定的精力。比如全麦食物、蛋白质和低糖水果,像是草莓、梨子和苹果,这些都是能让身体血糖平稳过度,保证精力的健康食物。

公司的零食角经常会提供高升糖指数的零食,比如薯条、饼干、巧克力。休息间隙记得提防啊,一不小心就吃下去,一个昏昏沉沉的下午就开始了。

影响体能的第三个因素是睡眠。美国睡眠基金会指出,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我们清晰地思考、记忆信息以及做决策。当我们没有获得足够的睡眠时,我们的「执行功能」会受损。执行功能是我们在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各个方面所需要的一系列能力,比如自控力、思维的灵活性以及工作记忆(也就是暂时记住一些东西的能力)。

通常来说,我们每晚需要 7 到 8 个小时的睡眠,身体才能良好运作。

想想,当我工作没完成,睡觉时还在想着工作的事情,辗转反侧很久才能进入梦乡。早上被闹钟硬生生闹醒,十分难受。

我用的是苹果手表「深呼吸」放松自己,帮助睡眠。起床则是用很多知友提到的 Sleep Cycle。它能分析我的睡眠,并在我处于睡眠最浅阶段唤醒我。这样醒来后会感到放松和精力充沛得多。

当然,最直接的是通过锻炼来提高体能。书中的建议是一周 3-5 次,每次 20-30 分钟。有氧运动可以选择慢跑、瑜伽和游泳等,无氧运动可以选择健身。

我通过两种方式来帮助自己坚持锻炼。第一个是苹果手表的「健身记录」。上面有三个环,红色是每天消耗卡路里数(我设了 390 卡路里),绿色是每天锻炼时间(我设了 30 分钟),最里面的蓝色是每天站立时间(我设了 12 小时,每小时站至少 1 分钟)。

如果红色和绿色没有合上,睡觉前会打开 Keep,做做操课,直到合上为止。

日本著名小说家村上春树就深谙体能对精力的重要性。他每天坚持跑步一小时,三十年如一日。因为他发现,要天长日久地坚持创作,答案很简单,就是「养成基础体力。获得强壮坚韧的体力,让身体站在自己这一边,成为友军」。否则,「每天五到六小时集中心力执笔写稿」,「脑袋势必会进入过热状态,神志会老半天都朦胧不清」。

2. 情感

精力的第二个来源是情感。增加正面情感,比如喜悦、自信、自控,有效的人际沟通;减少消极情感,比如恐惧、沮丧、愤怒和悲伤。

以往,当我遇到挑战时,为了逃避焦虑,我选择分心,暂时缓解焦虑水平。但是任务没能及时完成,给我带来更多焦虑。

我的第一个解决方案是直面焦虑。方法很简单,就是使用苹果手机自带的备忘录,做情绪日记。焦虑的时候,我会记录下来,分析为什么会焦虑?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一书中指出,当挑战大于你的能力时,你会感到焦虑;而当挑战和你的能力匹配时,你会进入专注状态。

所以,肯定是挑战大了。那么障碍是什么呢?我能不能切分成更小的目标,一个一个解决呢?我能不能请别人帮忙呢?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有些事情无法尽善尽美,哪些是最重要的?我无法做到最好,那么次好的是什么,次次好呢……

一旦我把这些障碍记录下来后,我的焦虑也就逐渐降下来了。

这时候我再使用番茄钟等 App,帮助自己更好的专注和休息。效率就上去了。

当我的工作比之前更加高效后,我收获更多的成就感。而且,我也有更多时间关注个人的生活,比如陪老婆、和朋友玩游戏。于是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

3. 思维

在长期焦虑、工作无法专注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悲观的思维,这反过来回损耗精力。而当我在体能和情感两方面都做改进后,我变得更高效、更有信心,于是也就越来越乐观。乐观使我更有干劲。

而当我悲观时,同样,我会用备忘录进行记录、分析。这其实是在进行自我对话。在悲观思维的作用下,我们倾向认为不好的事情会持续很长时间、在各种情境中出现、并且是自己无法控制和调整的。

但真的是这样的吗?通过自我对话,我可以及时发现思维上的 bugs,快速更新。

另外,在放松中思考,能够获得更多灵感。《如何像达·芬奇一样思考》的作者迈克尔·葛柏,经过多年调查,发现人们获得最佳的灵感的场合是:

  • 沐浴的时候;

  • 躺在床上休息;

  • 在自然中散步;

  • 听音乐;

  • 慢跑;

  • 冥想;

  • 做梦;

  • 度假;

  • ……

但几乎没有人说是在工作中获得最佳灵感。

当我晚上感到累的时候,我会先洗个澡,然后又能精力充沛地工作 2~3 个番茄钟;当我脑子卡壳的时候,我会出去散个步,听听音乐。网易云音乐是不错的选择。

使用这些 App 的目的是养成好习惯。但人是有惰性的,一不小心就回到原来的状态。

《习惯的力量》一书的作者查尔斯·杜希格发现,想要改变习惯,先要了解属于你自己的「习惯回路」。

习惯回路由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三部分组成。刷牙就是一个习惯,起床是一个暗示,惯常行为是刷牙,刷完牙后感到口气清新是奖赏。

当我焦虑时,我习惯于刷手机,这可以暂时让我从工作焦虑中脱身。焦虑是暗示,惯常行为是刷手机,奖赏是暂时不焦虑。

更可怕的是,手头没事干会变成刷手机的暗示。比如起床后、上厕所蹲马桶、刷牙、吃饭、走路……

由此产生的结果是,我时时刻刻在分心,分心变成了一种习惯。那么,工作时,又怎么期待自己能够专注呢?当然是刷手机啦!

怎么让自己专心活在当下呢?

我在各个习惯看手机的时刻,给自己设倒计时——用苹果手表,上厕所是 5 分钟;早上赖床是 10 分钟;吃饭时半小时,遛狗是半小时,逛街是 2~4 小时……

我开始能够做到,不用手机来醒神,通便,下饭,陪遛狗,陪逛街……

有人问得道高僧,得道前和得道后有什么区别?高僧说,得道前,挑水时想着砍柴,砍柴时想着做饭,做饭时想着挑水;得道后,挑水时想着挑水,砍柴时想着砍柴,做饭时想着做饭。

是的,我能更好活在当下了。专注在慢慢变成我的习惯。

于是,我工作时也越来越专注。25 分钟还不尽兴,赶紧再来一个。然后一个小时才起来休息五分钟。伸伸腰,喝点水,走一走,轻松继续投入下一个番茄钟。

4. 意义

尼采说:「知晓生命的意义,方能忍耐一切」。意义精力为所有层面的行为提供动力,带来激情、恒心和投入。它源自于价值取向和超出个人利益的目标。

当我能跳出因为工作不专注的焦虑和愤怒时,看到工作对自己和别人的意义时,我会更加充满激情。我的工作是儿童教育,当我有更多精力跟家长沟通,给予她们育儿上的帮助,并得到积极回馈时,我真切意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

而我会把这些意义记录在备忘录里面。因为它能够跟苹果电脑同步,方便进一步的编辑。当我感到疲惫、迷茫时,翻出来看看,顿时又有了干劲儿。

5. 小结

App 清单,贵在系统,不在多。

体能:笔记类 App,如手机备忘录、印象笔记;

思维:你的初心。

此外,我认为 App 只是武功招式,没有内功,无法成为习惯养成的高手。《精力管理》、《心流》和《习惯的力量》等书籍提出的原理是内功。有了这些内功,再去挑 App ,才能产生长期有效的结果。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一嘉脑师,已获原作者授权。

话题:



0

推荐

开智学堂

开智学堂

476篇文章 2年前更新

开智学堂专注于培养未来的创造者,在这里你可以与小伙伴一起学习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和创意写作等 21 世纪人才所需的技能。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