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为啥即使把信用卡速冻在冰箱,也无法断绝自己买买买的心?面对诱惑和冲动,存钱失败、减肥失败,甚至连早起这样的小事也会失败,是不是因为我们缺乏强大的意志力呢?本文告诉你实际上这和毅力无关。那背后的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又如何用正确的方法来解决?一起来听开智校友海良的思考。

 

1

 

托尼•罗宾斯在 2014 年出版《MONEY Master the Game》之前,曾专程去普林斯顿大学,询问《漫步华尔街》的作者、著名经济学家伯顿·麦基尔有关投资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在投资生涯的各个阶段,面临那些投资陷阱,人们应该如何应对?人们投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误区等等。

大多数人应该知道伯顿·麦基尔。他是一位杰出的专业投资者,曾任普林斯顿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经济系主任,除了《漫步华尔街》,还写过一本介绍中国投资环境的书《从华尔街到长城》。

托尼•罗宾斯则是一位潜能激励大师、多本畅销书作家、名人生活教练。他的客户包括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传奇发明家保罗·图德尔·琼斯、南非总统曼徳拉、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等。

我们回到开头,罗宾斯问麦基尔,「大多数人投资从一开始就犯的最大错误是什么?」

麦基尔是个直爽的人,他直截了当地说:大多数人开始投资时,都没有充分利用复利这难以置信的巨大力量。复利能够利滚利,拥有翻倍再翻倍的增长魔力。

关于复利的威力想必大家都非常清楚,年收益率越高,时间越久,复利发挥的威力也越巨大。

举个例子,假如你的理财目标是为了将来的退休使用,如果今天存入 10 万元,年收益率 7.2%,存入 30 年,年复利次数 30 次,中间不再存入一分钱,则到期本息和为 864872.6976 元,也就是 86 万多,当初的 10 万翻了 8 倍多。

2

复利确实有那么巨大的威力,但为什么充分利用复利威力的人却那么少呢?就像麦基尔说的:大多数人开始投资时,都没有充分利用复利这难以置信的巨大力量。为什么?

换句话说,为什么许多人明明知道复利的好处,却总是存不下来钱来利用它呢?

第一种情况,收入低导致储蓄难。这种情况的解决办法是开源和节流。一方面增加收入或者收入渠道,另一方面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以此让自己有「余钱」。

那,如何储蓄呢?可以使用「支出=收入-储蓄」而非「储蓄=收入-支出」 来让自己把钱存下来。也就是说,每一次获得收入后,先将其中的一部分储蓄,剩下的用来支付各种消费或还款账单和其他花销。

为什么许多人一直存不下钱来,就是因为采用「储蓄=收入-支出」的方法,优先考虑支出而不是储蓄,每次都是想着用「余钱」来储蓄,结果一直没有余钱。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没钱储蓄」。

不过,现实的情况是,即便人们收入不错,也知道「支出=收入-储蓄」,而且想要存钱却屡次失败,为什么?

原因是人们经常会面对各种诱惑把持不住,经常将本该储蓄的钱用来买自己心爱的礼物或商品,以此获得当下的满足和开心。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存不下钱来,就是因为诱惑和好处的即时反馈,挡住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舍弃了未来更有利于自己的结果。

这种情况,在行为经济学中有一个解释,叫「双曲贴现」,又称为非理性折现。它是指人们在对未来的收益评估其价值时,倾向于对较近的时期采用更低的折现率,对较远的时期采用更高的折现率。

换句话说,很多人都有一种倾向,即:避免从事一些需要在短期内付出成本,比如用来储蓄的钱,但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体现其收益比如利息的活动。反过来说,我们都喜欢近在眼前的满足感,比如把钱花出去买自己的爱车、买自己喜爱的衣服等。类似的情况,除了储蓄,还有早起、减肥、锻炼等。

从表象看,无法坚持储蓄或减肥的人缺乏一种毅力,他们在面对各种诱惑时,本能冲动、想要满足的欲望和意志力相较量。最后,意志力不敌,储蓄或减肥失败。

但实际上,这和毅力无关,和意志力无关,是认知吝啬鬼在作怪——与深思熟虑相比,大脑更喜欢不假思索。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里的说法是,在我们思考决策时,系统 2 常常无法抵制系统 1。

3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这就用到了认知科学方面的知识——心智程序。我们可以为自己的心智编制一个程序,用以启动反应系统的动机性力量,压制个体的自动化反应比如冲动性消费。换句话说,我们使用这个心智程序用来抵制系统 1,启动系统 2。

「心智程序」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认知科学家大卫·铂金斯提出。它是指,个体可以从记忆中提取出的规则、知识、程序和策略,以辅助决策判断和问题解决的过程。

具体来说,我们该怎样压制冲动消费或购买欲望呢?可以使用「捆绑策略」,将未来可能做出的所有行为与当前的本能欲望「捆绑」在一起,用语言这一心智工具设置规则并运行。这个心智程序,可以是基于语言形式的论点和主张,也可以是朗朗上口、易于理解的名言警句。

比如,双十一各种商品都在打折,而这个月的工资刚发下来,按照以前的习惯是先存钱,再消费。但如今,好不容易遇到自己喜欢的包包打折,那现在是超支买了再说了呢还是继续存钱下次再买?以往的情况是,买了再说,理性打不过欲望。现在可以使用「捆绑策略」,利用心智程序来抵制这种冲动,重新定义「今天买包」这件事:

如果我这次把本该储蓄的钱用来买这个包包,那么下个月双十二,遇到今天类似的情况,我还会把钱花出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还有过年一大波商家促销,自己更会禁不住诱惑。

依照这个规则来看,今天如果我这么做,那我的存钱计划就要泡汤了,又一次失去了复利的威力,此前你已经失去过好几次这样的机会了,这一次你还要失去吗?

你要「防微杜渐」,小心「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你挣的所有钱里面有一部分必须被保存起来」。

就这样,利用语言规则、名言警句来编制心智程序,启动思维的反应系统,压制自动化的冲动和认知吝啬鬼,顺利储蓄。

小 结

总有些知识离生活更近,经济学和认知科学知识就是如此。

当我们了解储蓄的方法,我们就知道不是先消费后存钱,而是先存钱后消费;

当我们分析了为什么人们总是无法忍受当前诱惑,而忽视长远目标,就知道原来人们喜欢「及时行乐」,存在非理性折现或者现时偏见;

当我们了解认知科学有关心智的问题就会知道,所谓的「冲动」和「缺乏毅力」,只不过是我们的大脑中缺少一种「心智程序」用以抵制本能欲望。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Become,已获原作者授权。

 

 

话题:



0

推荐

开智学堂

开智学堂

476篇文章 2年前更新

开智学堂专注于培养未来的创造者,在这里你可以与小伙伴一起学习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和创意写作等 21 世纪人才所需的技能。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