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热爱八卦真的只是一件很 low 的事吗?动物的梳毛和人类的社交有何关联?微信群为什么最大人数只能设定为 500 人?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你的社交圈大小?如果你对这些问题感兴趣,快来看看开智校友阿贝通过《人类的演化》一书带给大家的思考和答案吧!

夜色从大地升起,同一片夜空下,远古时代的人类,围着篝火讲故事;现今时代的人们,在灯火通明的餐饮酒店开怀畅饮,觥筹交错。

人们为什么喜欢聚在一起活动?为什么男人总有应酬不完的酒场饭局?罗宾·邓巴《人类的演化》一书,从社会和认知进化角度,讲述人类从远古洪荒走到今天的漫长演化故事。一个全新视角,解读人类社交活动,生动有趣。

从相互梳理毛发开始的社交

人类演化漫漫历史长河中,从图根原人、南方古猿、古人、解剖学意义现代人、新石器时代到今天,从远古洪荒到今天,历经 600 多万年演化。

人类何以成为人类?人类如何从猿人一步一步演化至今?邓巴从社会化角度,对人类演化进行研究解读。邓巴解读的第一个工具:时间分配分析法

灵长类对各类活动,进食、走动、休息、社交等的时间分配,是判定他们对周边环境适应能力的关键。一个物种,脑容量和体量变化,会影响进食所需时间。进食时间长短,影响其它核心活动如行走、社交的时间分配。

为抵御外侵,组成共同防御天敌,人类祖先采用群居方式。但群居产生巨大成本和压力,如为抢食或栖息地而互相争斗,如为保证成员生存需要额外食物,增加行走时间和遭遇天敌风险等。

为缓解群居压力,人类祖先建立两种关键渠道,渠道之一是相互梳理毛发,建立感情机制。

相互梳理毛发,激发大脑分泌安多芬,促进相互信任和负责,组建稳定关系。实验证明,安多芬在类人猿亲密关系的维护中发挥非常独特作用。觅食时间越短,相互梳理毛发的时间越多,生存质量越高。

脑神经科学研究发现,毛发梳理和相互轻触(如抚摸、搂抱),会激活一种特殊神经元,分泌安多芬,给人带来轻柔的镇静、愉悦和安宁。现代社会的聚会、女人间的交流谈心、男人间的俱乐部式活动,就是相互梳理毛发情感机制的演化。

随着群居规模变大,社会化越来越明显。高度社会化,是灵长类动物最显著特征。个体之间的特殊纽带关系,让物种组成稳定团体,经受漫长时间考验。

无论是人类祖先还是现代人类,衡量关系亲密度的一个粗糙指标,就是花在对方身上的时间。相互梳理毛发时间越长,亲密度越强。面对面互动的频率,决定相互间的亲密关系程度。

日常生活中,你愿意花更多时间在谁身上,表明跟谁的关系越亲密。比如最真的爱情,不是承诺、不是钱财,而是相互扶持共同过日子;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不是礼物、不是财富,是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子女对父母最好的孝,就是陪着他们慢慢老去;最好的友情,是经常交往、互通有无。

时间分配,一个非常重要的生存概念。时间分配决定祖先的生存质量,也决定你我的生活习惯和品质。

社交圈的大小和层次

一个人的社交圈到底有多大?哪些关系值得分配更多时间去维系?

邓巴研究解读人类演化的第二个工具:社会大脑假说。即大脑容量与社交团体大小之间存在量化等式关系。

社会大脑假说发现,大多数哺乳类和鸟类中,单配偶物种比多配偶或滥交型物种,大脑容量更大。拥有长期固定伴侣的物种,比随便滥交的物种,认知程度更高。因为与伴侣厮守,做任何决定时,必须考虑另一半的利益,权衡双方需求后,做出恰当妥协和折中,这就是意念的早期表现。

除了交配生育关系,所有物种都有密切的社会关系,即感情亲密的友谊关系。社会大脑假说发现,物种的大脑容量和它们所处的社会群体大小直接关联。群体规模越大,社会越复杂。

作为个体,一个物种的大脑容量,决定它有多大能力同时管理多少亲密关系 。因为大脑容量(关键是额叶部分)决定认知能力的大小。

一个人有多大的社交圈,跟他的认知能力有关。

什么是认知?认知是人类祖先化解群居压力的第二个渠道。认知,即认识到别人和自己一样,也有心智(非正式信念)。比如相信、假设、想象、需要、理解、意向……意向性形成自然循环的心智状态层次,就是意向性的度。

正常成人处于五度意向性。意向性度数越高,需要神经元越多,要求有更大容量的大脑。而大脑组织发育的速度是固定的,比如人类大脑的生长发育,需要 20-25 年的时间,这段漫长时间就是让大脑适应社会的复杂性。过去二十万年间,人类大脑容量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大脑容量越大,意向性度数越高,社交层次越多。

人类大脑容量决定人类社交群体规模大小,社交层次大小依次为 5、15、50、150、500、1500。这个数是相近数,大约呈 3 倍系数增长扩大。

不同物种的社交层次数量不同,人类有六个层次,黑猩猩和狒狒只有三层,智商更低的髭猴只有一层或两层。

人类为什么有那么多社交层次?为了减轻生存压力,在群体中形成联盟或互助体系。

邓巴研究发现,大脑的认知能力,限制个体社交网络规模的大小。人类个体 60% 精力给予最亲密两个层次的 15 人圈,剩下精力给予往外两个层次的 135 人。即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 150 人,即「邓巴数字」。

社交层次按关系远近分为亲密圈(5 人)、最要好的朋友(15 人)、好朋友(50 人)、朋友(150人)、认识的人(500 人)、脸熟但叫不出名字的人(1500 人)。

群体存在的主要目的是减少生存压力。15 人规模的社交层是人们的生存依靠,这个亲密小群体为你提供社会支持、经济和日常生活的基础。当你有需要时,这个层次的人会毫不犹豫地提供帮助。

50 人层次和 150 人层次的社交功能有六项,保护成员不受捕食动物威胁;保护生存区域或食物来源;保护生育期的配偶;为降低环境威胁达成贸易协定;交换有关资源产地的信息;防御邻近同类群体的侵犯。

而 500 人层次,是保证基因交换,避免近亲繁殖的最小值。1500 人层次,则是一个部落或一个民族语言社区,这个层次代表一个贸易网络,覆盖更大更宽阔的区域,在环境恶化时带来更多缓冲。

互联网时代,认识人的范围极速扩大,可能上升到 5000 人、15000 人甚至更多,但它不是社交圈,而只是粉丝圈、读者圈、听众圈,而不是熟人圈。

你可以列出自己的朋友圈名单或数字,用自己的朋友圈验证一下邓巴数字,你维系一个 150 人的朋友圈,时间如何分配的、有没有更多精力交往更多的朋友。

什么决定你的社交圈层次?

人类社交层次中,核心5人圈,基本都是血缘关系最亲的人;15 人圈中有血缘关系近亲,也有最好朋友。

血缘关系和朋友关系构成社交圈。血缘关系不能选择,无论喜欢与否,都是亲戚。但血缘亲密度在第一代表亲之后,迅速降低。朋友关系可以选择,选择和自己喜欢的人交往相处。

你会选择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呢?邓巴提出友情六维度共同的语言、共同出生地(老乡)、相似教育背景(同学校友)、共同兴趣爱好(同好)、共同世界观(相似的政治观点、相通的道德观念)、共同的幽默感。如果有两个以上维度相同,就能结成一定亲密度的友谊。相同维度越多,友谊关系越强。

所有维系友情的特性,本质都是文化特性,没有一种是生理上的或固定不变的。任意三个相同维度即可形成三星级友情,具体哪三个并不重要。你不妨用这个维度,寻找星级朋友。

更重要的是,相同维度的数量,决定你愿意为朋友无私奉献的程度,决定你愿意在他们陷入困境时伸出援助之手的程度。从这个角度看,友情似乎是上天安排好的,能否遇见,只能靠缘分。

邓巴研究实验还发现,不同性别对待社交方式非常不同。一个不同之处是,朋友数量与亲密度。女人朋友数量少,但亲密度高;男人朋友数量多,但亲密度不高。女人在亲密伴侣(配偶)之外还会有个非常亲密的女性朋友,即所谓的BFF(Best Friend Forever)。男人的友情似乎更随意,常同时拥有数位朋友。

另一个不同之处是,维持友情的方式。女人维持友情的方式是聊天谈心,男人维持友情的方式是一起活动。一起活动的方式,比如聚会、宗教活动、饭局等。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社交性饭局和宴会,在生活中占据如此重要位置的原因。从新石器时代起,宴会既能维系群体团结融洽,又能欢迎远方客人。邀请他人共进晚餐,依然是现代社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酒精能够极大促进安多芬分泌,喜欢喝酒的人,不是对酒精上瘾,而是对安多芬上瘾。一起吃饭、一起喝酒,可以刺激安多芬分泌,促进社交关系发展。

共同兴趣爱好、共同世界观、共同幽默感,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相互往来,往来频率越高,关系越亲密。你心里一定知道,有些关系就是比其他关系更亲密、更坚韧。因为你与他们同频共振。

大脑容量决定心智认知能力,心智认知度数越高、能力越强,社会地位越高、社交圈范围越大。

你的选择决定你的朋友圈,你的朋友圈限定你的生活品质。如果你想改变现状、改变生活,最好的方式是跃迁你的朋友圈。认真做你自己,去寻找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去寻找共同世界观的人,不要停止找寻的脚步,相似的灵魂总会相遇。

让更多共同兴趣、共同世界观、共同幽默感的人,成为你交往的朋友,进入你的社交圈,提升你的生活品质,成就更好的自己。

小 结

罗宾·邓巴《人类的演化》一书,从社会性和大脑认知角度,全新解读人类演化的故事。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习惯,无从解释的习惯和规律,可以从漫长演化中找到源头和出处。

人类漫长演化历史,是一个不断寻找适应的过程,寻找适应生存压力的方案。直到今天,人类步入科技信息时代,仍然在焦虑地寻找恰当的生存方案。社交可以极大地缓解生存压力。因为这不是一个人的旅程,而是一个群体、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共同旅程。

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本文为《人类的演化》读书笔记,转载至公众号:自在未来,已获原作者授权

话题:



0

推荐

开智学堂

开智学堂

476篇文章 2年前更新

开智学堂专注于培养未来的创造者,在这里你可以与小伙伴一起学习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和创意写作等 21 世纪人才所需的技能。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