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看这篇文章之前,请先思考一下,过去的 2018 年你遇到哪些特别的人和事?这一年你读了哪些对你影响很大的书?这一年你去过什么印象深刻的地方?这一年你从这些经历中收获了哪些成长?

每到年底,我们都会习惯性地感叹一句「时间过得真快」。记得 2018 年 11 月的时候,在图书馆里翻到了一本德国人写的书,书名叫《时间,快与慢》。

作者在书中提到,我们主观上对时间的感受,依赖于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和伴随而来的关于过去的大量回忆。我们之所以在童年时觉得时间过得非常慢,而成年后感觉时间变快,就是因为我们经历的新事物变少了。

比如我们从陌生变熟悉的周围环境,以及那日复一日的机械生活——起床、上班、回家、睡觉,然后第二天再起床。我们的大脑「喜新厌旧」,每天这种重复性的事情被它过滤掉了。结果是,我们能回忆的事情越来越少,原本漫长的时间变「短」了、变「快」了。

所以,每到年底,我们总要想起点什么,以证明自己这一年并没虚度。说实话,对我来说,这一年也确实没有多大的变化。只是想明白了几个道理而已。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学习观

2018 年年初,我在自己公众号里推送了一篇文章《新一年,你的学习隐喻是什么?》。文章里谈到学习的几个隐喻——学习是反应的强化,学习是知识的获得,学习是知识的建构,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学习是参与实践共同体的隐喻。从机械反应到参与实践共同体,我们看待学习的不同角度,影响着我们对学习本身的行动。

然后,我在 2018 年四月底五月初,又写了两篇文章,叫《为什么你学了那么多知识,依然什么都不会?》,分别是 1 和 2。文章里,我想说的是,就像儿童绝不是小型的成年人一样,新手与专家是两种不同的存在。前者缺少的不仅仅是经验和知识,换句话说,即便我们把这些知识、经验塞到新手的头脑里,他也成不了专家。

他们缺少的,还有专家那神秘的直觉、潜移默化形成的风格,以及自动化了的习惯。而后者是教授不了的。而且,专家的心理表征和新手的心理表征是完全不同,两者千差万别。

新手直接向专家甚至大师学习,就是跳过中间阶段,妄想一步登天一样。而现实,许多人都有这样的妄想,而且往往并不自知。(许多课程和图书就是用「像 XXX 专家一样思考」,「和 XXX 专家学 XXX」来吸引人。)这一点,我也是从 2016 年开始有些醒悟、2017 年有所自知,2018 年可以表达出来。因为有时候,你想明白并不一定能说明白。

再然后时间到了 2018 年 11 月,我渐渐想明白「我应该学习什么样的知识」这个问题了。换句话说,到了那时,我稍微有了点自己清晰而非模糊的学习观、知识观。之前,一直都是迷迷糊糊,别人推荐什么书单,自己觉的好就看什么书,完全没有自己的「主见」。

可以说,以前的我都是在摸索和模仿,以他者为主;现在稍微有了些独立,建立了自己的「尺度」。可以以此尺度度量其他一切,有了点「六经注我」的意思。

所以,我在梳理了自己应该学习什么样的知识之后,道出了自己体会——「就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样,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的知识观和学习观。」我希望,你也一样。

我有点理解社会和生活了

这一点,我受益于社会学知识。想要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看成功学不如看社会学。

我有点明白了,原来我们长大的过程,是不断接受成人世界观的过程,我们所谓的常识,是成人世界里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观点。而社会学的首要智慧是,事物并非表面看上去的样子。借用美国社会学家彼得·伯格的说法,社会学视角使我们用新的目光,去审视我们生活于其中的、非常熟悉的世界。

日常生活,我们直接意识到什么,想要什么,又会努力做什么,都囿于自己生活其间的私人圈子。我们的眼界和力量都局限于一隅,在工作、家庭、邻里朋友这一亩三分地里打转。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自觉地坐井观天,不明天时,不知进退,只管安享得乐。而一旦发生大事,面对所谓的社会热点、焦点,我们去听听专家的意见,看看别人来感受。个人,始终是社会的旁观者。

但实际上,我们所谓安乐生活,铺满了一道又一道的陷阱——婚姻、养育、上学、就业、工作、收入、住房、疾病、养老。它们每一个都是一道坎。面对这些陷阱,有些人视而不见,有些人则刚刚意识到,有些人遭遇上了,还有些人跳出一个又陷入了另一个。

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我们通常不会从历史变迁和制度矛盾的角度出发,来界定自己所经历的各种陷阱和困扰。就像赖特·米尔斯所说的:

普通人很少会意识到,自己生活的模式与世界历史的进程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联。他们通常并不知道,这种关联如何影响到自己会变成哪种人,如何影响到自己可能参与怎样的历史塑造。

可以说,正是赖特·米尔斯的《社学会的想象力》启蒙了我的社会学意识。

它和他让我开始明白,我们需要的并不只是信息(比如知识)和理性思考的技能(比如批判性思维、理性决策)。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种特定的心智品质,那就是米尔斯所说的「社学会的想象力」。它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了解我们周边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我们自己又会遭遇什么。正如他在书中写道:

个体若想理解自己的体验,估测自己的命运,就必须将自己定位到所处的时代;他要想知晓自己的生活机会,就必须搞清楚所有与自己境遇相同的个体,他们生活机会。

无论是个体的生活,还是社会的历史,赖特·米尔斯告诉我们,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理解,我们才会产生更深刻的体会。他让我们明白,无论是哪一代人、哪一个人,都生活在某个社会当中;我们的这场人生,不论是非成败,都是在某个历史序列中演绎出来的。

具备社会学的想象力,有利于我们在理解更大的历史景观时,思考它对于我们的内在生命与外在生涯的意义;有助于我们区分,自己所遭遇的,是「源于周遭情境的个人困扰」还是「关乎社会结构的公共议题」。

我曾在之前的一篇文章里提到过一个的现状——我们都镶嵌在一个巨大而又微小的社会网络里。而人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是在某些特定社会力量交叉的节点上。彼得·伯格在他的著作《与社会学同游》里写道:

一般地说,如果忽视这些力量,人就要遭遇风险。人只能够在社会仔细界定的权利和威望体系里活动。人一旦知道如何给自己定位,他也就同时意识到,面对自己的命运时,他实在没有多少用武之地。

可以说,是社会位置及其位置上的身份,定义了我们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未意识到这点的人,他们横冲直撞,直到头破血流;一些明白的人,则一直清醒地、默默地努力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创造新的地位和身份;还有少数的大无畏者,他们不仅明白这点,还要轰轰烈烈地改变世界,就像苹果的史蒂夫·乔布斯、SpaceX 的埃隆·马斯克。

而绝大多数人,只是在有意无意地遵从「最小阻力」的路径,即被认可和被期望的行为与信念,采取行动。

这一年,自从接触社会学,我逐渐想明白了一些事,看清楚了一些事,幸哉!

建立自己的防火墙

这一点有两个渊源。

一是这几年经历过迷茫、学习、思考、反叛,有了一点想法。前面的学习观、知识观,就是在这种情况建立的。可以说尽管目前还处于雏形,但它的防火墙作用已经开始发挥了。

另一个是源于朋友圈的一位同学,她曾感叹洗脑与反洗脑的不公平:

有那么多行业、资源和人,投入到如何获取注意、引起情绪共鸣、达成情感征服的研究和套路生产中,可是反洗脑好像只能靠个体的一点点朦胧的自觉……[撇嘴] 这种不平等又有谁关心哦。——朋友的原话

实际上,如果说在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时代,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争夺的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那么进入互联网时代,他们则开始争夺人们心智栖息的认知地图。

经济学家把它叫做「注意力经济」,企业家把他们叫做铁杆粉丝。从争夺控地权到争夺控脑权,信息时代,裸露在外的大脑和知识焦虑,让心智之地成了他们最广阔的殖民地。

而近 2~3 年,因为职业生涯的变化,我一直在梳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是迫于迷茫,我想厘清——我当初为什么那样选择、受了谁的影响、我该怎么办;二是为了避免再次被无知地影响和操纵。

实际上,我的性格之一就是毫无主见,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这是一种「乖孩子」的模式,也极易被洗脑。可能是因为无知,也可能是一种「对于我不知道的,我会认为对方是对的」心理预设;或者还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你随意,我赞同」。

随着我在某一方面了解的增多,我的想法会发生变化,有可能更加赞同,也有可能产生怀疑乃至「反叛」。就这样,随着一点点知识或掌握信息的增多,心智程序开始生成,防火墙也在一点点建立。

现在,我更清楚地知道,我不是那种先怀疑后论证的人。我是先赞同后「反叛」。「赞同」是因为,我的无知或者对方确实是对的;反叛的原因是,我有了自己的「主见」,建立了自己的「防火墙」,有了自己的边界。这就是我的认知风格。

记得有这么一个句「不要让自己的脑袋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可谓振聋发聩。信息大爆炸,人们鉴别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越发显得薄弱,许多人误把信息当知识,误把别人的观点当成自己的思想,他们洋洋得意、吹嘘炫耀,却不知道,这是别人的模因植入你的头脑,在进行繁殖。

所谓思想,应该是受多种影响,经由感悟、顿悟,从自己心中生发出来的,切身体会到的。有「思」有「想」,而不是拿来就用的现成「观点」。这个思想是几个关键词、几句话、几篇文章,几本书,都可以。没有这些,一个人,不能称之为独立的人,只是他人模因的生存机器。

小 结

本文写在 2018 年即将结束之时,回想起年初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恍若昨天。这一年写了 16 篇文章,做了 3 次生涯聊活动。这一年我在公众号写过的文章,都是我今年的所思所想。比如「学习的隐喻」、「知识观」、「模型」、「职业」、「网络」、「运营」。此外还有一些是我没写出来,一直在思考酝酿的,比如「交易」、「机器」、「层次」、「中间人」、「附产品」、「财务智慧」等。

一年又一年,我们感叹时间过得真快。事实是,不是时间在变快,而是我们在变得麻木。新年来了,愿我们在 2019 年有丰富的经历与活跃的思想,不辜负这一年又一年。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Become已获原作者授权。

话题:



0

推荐

开智学堂

开智学堂

476篇文章 2年前更新

开智学堂专注于培养未来的创造者,在这里你可以与小伙伴一起学习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和创意写作等 21 世纪人才所需的技能。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