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台湾出版人郝明义的《越读者》里,他把阅读分为「主食,美食,蔬果,甜食」,有什么办法可以成为一个「阅读美食家」,把一本书读得通透尝尽阅读之美?极简四步走,助你一臂之力。

有种说法,吃透一本书,才算好好读过。然而比吃透境界更高,是通透。吃透仅限于书中内容,通透则是将书中内容与正反上下、古今中外背景知识相互关联。当你做到读书通透,收获将远远大于手头那一本书。

一、读书的反与古

读书通透第一步是「反」与「古」,就是故意进行思想实验

比如「反」,哲学家波普尔在上个世纪提出「可证伪原则」,今天成为科学界通用准则。然而,当你用读书「反」法来思考,假设何时,科学可证伪性会失效。这类看似不可推翻的基本假设,一旦开始逆向思维,马上会找到很多好图书。比如,陈晓平的《贝叶斯方法与科学合理性》与古德曼的《事实、虚构和预测》,以及诺奖得主西蒙当年对波普尔的批判。站在古德曼、西蒙的角度,重新来反思「可证伪原则」,你离理解科学本质,将更近一步。

再举个例子,国人读书,碰到一个好概念,如「一万小时定律」,此时,就恨不得马上写科普,告诉所有人。如果知道读书的「反」,那么,写文章前是先寻找,是否存在「一万小时定律」的反证?耐心搜索下,我们马上就能找到来自科学界的质疑文献。我们境外合作科学家发过一篇论文。在这里直接说结论。

结论 1:练习时间长短和表现好坏有正相关,但练习时间仅能解释 12% 表现的变异量;

结论 2:练习效果对游戏类表现有最多帮助,接着是 音乐、运动、教育,但练习仅能解释教育和职业表现中不到 5% 变异。

所以,当你熟练运用读书的「反」,就不会轻易接受这些看似正确、实际错误的观点,或者在微博上转发一大堆看似鸡血、实际错误的观点。独立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再说「古」,类似读书的「反」法。大量今天看似正确的结论,一旦放到不同的历史周期,结论还能经得住考验吗? 比如,如果你希望更好理解学习与阅读本质,那么你应该思考,人类怎样产生阅读与学校?你马上会发现一些更本质的东西。那些跨越不同历史周期,还能发挥作用的结论,是离真相更近的元知识。

二、读书的正

「反」与「古」侧重质疑基本假设,通过逆向思维与放到另一个历史周期来提升思维品质。读书的「正」,则首重鲜活证据。

读书正法集大成者为钱钟书与张五常。钱钟书善于从笔记小说、诗词中取证据与正典映照。他的笔记从来是断断续续的,不太注重所谓的思维体系,更注重鲜活证据,所以他曾言道:

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推末以至末,而又探末以穷末;交互往复,庶几乎义解圆足而免于偏枯,所谓阐释之循环者是矣。

这段关于钱钟书读书方法的典故,出自钟书弟子香港张隆溪教授。张五常关于自己读书方法的完整阐述,则首推《吾意独怜才》一书学习三篇。

所谓正,假设大师是对的;所谓正,穷尽心力,去寻找鲜活证据。

这就是五常的「正」法。「正」首重鲜活证据,而非观点争辩。钱钟书从山林笔记中能学到什么大道?无非是以正逼近历史的复杂度而已。张五常这类一流学者,难道真的会相信每一位大师的言论吗?无非是先学到大师的好,再来挑刺大师。

好思想与坏思想区别在于,前者侧重鲜活证据,后者侧重说服自己或他人。所以达尔文曾言,碰到不相信的,立即写下来,否则隔了一段时间,大脑会本能的拒绝相信。

三、读书的上下

再说读书的「上下」,人们以思考空间的方式思考时间。你习惯说:

展望未来、回顾过去

这是语言学著名的时空隐喻。未来、过去是时间名词;展望、回顾则是空间名词。人们会采取空间名词的处理方式来思考时间。

为了在时空中生存下来,我们从小不得不形成良好的空间习惯。空间推理能力在构成智商主要指标的同时,也成了人类心理惯性的主要来源,所以读书时,有意识地改变空间维度,如高度、房间挑高、内外概念,将获得更好的创意。

有三个很搞笑的研究,或许可以让大家更明白读书的「上下」法,如何改变与突破空间惯性来提升创意。

其一:即使是房子天花板增高二公分,创意改善;

其二:你靠在箱子外面思考,相对在箱子里面思考,创造力的确有所改善,甚至虚拟箱子也有此效果;

其三:一群实验参与者绕着方形房间的边缘走、另一群则是随便走。结果发现,那些随便走的人创造力更好。类似研究均指向空间的改变对创造力的影响。

再举个空间方面的有趣例子。在学习与记忆领域,这几年新研究发现,你背单词时,即使其它变量都不改变,仅仅多跑一个地方背,效率也会提高。因为人类生存早期,其实就是在这种不同位置之间迁移的。

这就是读书的「上下」法,有意识地通过改变自己习以为常的与空间相处的方式,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率与读书创意。

四、汇成读书八字诀

读书通透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正反上下,古今中外」。

正:通过正面证据去验证书中观点;
反:通过证伪法检验与反思书中观点;
上下:在不同的空间维度读书与思考,以拓宽思维,提高创意;
古今:由今联想到古,从历史变化的角度来理解问题;
中外:这个好理解,即从地域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问题。
话题:



0

推荐

开智学堂

开智学堂

476篇文章 2年前更新

开智学堂专注于培养未来的创造者,在这里你可以与小伙伴一起学习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和创意写作等 21 世纪人才所需的技能。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