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讲世上最好听的故事,抚心中最难平的沟壑。王爱文是一个万能的好同学,谁关注谁知道。
 
“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下判断做决策,这篇文章是科普还是伪科学?这项投资是不是骗人的?这个人的观点是对是错……怎么才能理性决策?你需要掌握一套论证分析框架,严密推理,谨慎分析。阅读下文,开智「论证分析」课的爱文同学,利用开智课程所学,告诉你如何分析推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建立推理原则。
 
作者丨王爱文
 
思维是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经常见到这句话:你要注意思维方式。这种句子见的多了,就要进一步琢磨,大家说的思维,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租房还是买房?读书还是工作?红玫瑰还是白玫瑰?有机菜还是无所谓?这都是思维方式在日常的体现。
 
从认知科学上说,思维是通过判断、抽象、推理、想象和问题解决这些心理特征之间的作用,再转换信息,从而形成心理表征的过程。
 
可看出:
 
1、思维是认知的,因为判断、推理等都是在头脑中进行;
 
2、思维是过程的,涉及信息转换,记忆存储;
 
3、思维起于问题,最终也导向问题解决,即通过一整套机制形成稳定的心理表征。
 
逻辑是什么?
 
思维是人们大脑中问题解决的过程,而逻辑学则研究这个过程,是厘清思维的科学。
 
从逻辑学的第二次变革来看,目前公认的脉络分类法是两个分支: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
 
既然逻辑是一种方法。从这个角度看,思维最终导向的问题解决只有两种形式,符合逻辑的思维,不符合逻辑的思维。而在符合逻辑的思维中,又有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两种路径。
 
思维有很多的方式,以判断推理为例,你通过证据去推理,你通过假想去判断,都是思维的路径。但逻辑是思维的思维,是思维路径的呈现形式。
 
一些逻辑能力是天生具有或者在人类社会正常成长即可习得,一些需要付出努力去习得。比如简单的方位判断和数字加减法则,生活会给你答案,而贝叶斯模型就很难自己琢磨透彻。
 
总结以上,就形成了这样的框架:
这样就清晰了,都是问题解决,只不过是不同维度的路径而已。
 
但什么情况下使用直觉知识,什么时候采取逻辑推理?这就仁智各见了。
 
比如有狂人喜欢给男女朋友打分,有人买车只看第一眼的感觉,从不考虑型号和家庭因素,这些事情都没有固定答案,也不是本文的重点,大家可自己琢磨。
 
这世界上很多事情是可以用逻辑解决的,但更多的事情是不能用纯逻辑解决的。进一步思考,如果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你寻找一种合适的方法,就能不显得太狂妄,又理性优雅。
 
推理是什么?
 
推理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分为演绎和归纳这两类基本形式,其他如合情推理等是更为综合的形式。
 
1、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是形式逻辑推理的典型形式。让我们来复习一下单纯的演绎推理的形式:
 
如果我坚持健身一年,那么,一年后我将瘦回我曾经的模样;
 
我将坚持健身一年;
 
我将瘦回曾经的模样。
 
上面这个是有效的推理,从前提到结论无可指责。
 
演绎推理还有一点是值得说的,我们擅长顺着线索推理无意义结论,但是不擅长从正向结论反推有意义的变形前提。
 
比如,一些学员智商 120 以上,所有智商 120 以上都是博士,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人类最常见的推理模式是顺着线索来,比如一些学员是博士。
 
但是这个结论是废的,我们很难逆转线索倒推结论。
 
2、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另一种形式。完备的归纳推理是通过所有例子得出结论,但日常知识的处理方式多是利用简单归纳推理的方式来解决的,就是从一些例子或者特征来得出结论。
 
毕竟要知道一碗汤的咸淡,和一勺就可,没必要全部喝完。科学上很多有意思的新发现,也都是通过归纳推理而来。
 
回到生活中,我要判断一个人是否达到年薪百万,正常情况下不是看他每年是否有 100 万进账,而是通过他的服装和身份品味来判断。
 
再举一个 GQ 中国发布的《高能阶级测试题》为例:
这一道娱乐题,可以看出推理得出的结论是不完备的,而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形式。因为生活中很难归纳所有元素。
我们找到现实生活中的几个点,就得出了一个结论,这就是归纳。
 
再来看现实世界和演绎逻辑的差距是什么?
 
还是以健身三段论为例子:
 
如果我坚持健身一年,那么,一年后我将瘦回我曾经的模样;
 
我将坚持健身一年;
 
我将瘦回曾经的模样。
 
让我们来看一下,如果第二个句式调整为,我不健身一年。那么从形式逻辑和三段论的限定看,我将无法瘦回曾经的模样就是一个真命题。
 
但是现实生活中,我健身半年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我无法瘦回曾经的模样」这个论断就未必成真。比如,我可以健身半年。
 
这里的问题是,纯逻辑推理是从前提推结论,但日常生活大都是简单归纳的思维。所以说,对现实问题作出可靠的判断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3、合情推理
 
严格的说,合情推理是归纳推理的一个子类别,但因为重要,经常被单独提出。
 
教育家波利亚在《数学与猜想》中,将合情推理分为归纳模式和类比模式,归纳模式和上文所举出的「哪个女生有男朋友」是类似的模式。
 
相当于我生活中绝大部分有男朋友的女生都是这样的,所以中这个也不例外。
 
这种归纳推理的基本形式为:
 
A1 具有 s;
 
A2 具有 s;
 
A3 具有 s;
 
Ax 均为 A,推出 A 具有 s 属性。
 
这个模式的进一步变化为:
 
将 A 具有 M 属性,定为 P;
 
将 Ax 具有 M 属性,定为 Q;
 
因为 P->Q,且 Q 为真命题;
 
P 很真。
 
社会科学中常用的统计思路,基本为:样本中 n% 具有 S 和 M 属性,那么总体中也有 n% 具有 SM 属性。这也是归纳模式的一种。
 
「哪个女生有男朋友」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再来看另一个有难度的类比模式。比如,今天有一位病人身患肿瘤,而你是一位医生。
 
具体情况如下:
 
这位病人的胃里长了严重的恶性肿瘤,肿瘤和胃有了亲密的接触,直接手术风险极高,但不切除恐病人性命难保。
 
近年有一种新发明的射线,可以用来消除肿瘤,如果射线以足够高的强度照到肿瘤上,那么能很好的消除肿瘤,但是也会伤害那些健康的人体组织;如果射线以较低的程度照射肿瘤,虽然对人体无害,但是却无法消除肿瘤。
 
那么,身为主治医生的你,应该选择怎样的治疗方案呢?
 
一下子得出答案如果有困难,看下面这个案例:
 
一个国家被一位独裁的君王所统治,人民苦不堪言。这个该死的国王住在一个大城堡里,城堡四通八达,各个出口直通周围的城镇与村庄。
 
有一位伟大的将军,准备讨伐这个无道的君王,向城堡集结了军队准备进攻,还人民以自由与尊严。将军知道,城堡里面守军重多,只有集合全部兵力一起进攻城堡才有胜算。
 
可是将军的侦察兵经过探查,报告说国王在各个通往城堡的路口都设置了大量的陷阱,大军无法直接通过,只有小股人马才能前行,否则伤亡惨重,对城堡进行大规模的直接进攻是不可能的。
 
可是伟大的将军没有被吓到,他将军队分成数个小股部队,分散在各个通往城堡的道路上,在第三天的凌晨发起了统一的进攻。所有的小队成功通过了陷阱区,在同一时间攻到了城堡,推翻了暴政。
 
这样答案不言而喻就出来了。
 
相当于是:
 
问题 A 类似于 B;
 
问题 B 能用方法 C 解决;
 
问题 A 也能用方法 C 解决。
 
这个模式可以进一步变化,比如:
 
问题 A 类似于 B;
 
B 是真命题;
 
A 很真。
 
合情推理被用来发现新思路、新方法是一个神器。在科研中最常见的就是对比研究,经常有见到年轻学者第一篇比较好的著作是采用对比研究的思路,来把一个正常和另一个神奇的国度进行对比。
 
以此起步,年轻人慢慢走上人生巅峰。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建立推理原则?
 
现实生活中的推理还要考虑其他因素,而不同的因素有不同的赋值。在做决策时,很多时候问题解决就转化是赋值的分配问题。但这是说说容易的理想状态,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是:
 
这个男生看起来好帅,和他结婚一定很辛福。
 
阳老师和大家都在看《创新算法》,我也看《创新算法》。
 
我们唐朝是天朝上国,所以我们打朝鲜让他们诚服;东方国家很落后,我们舰队在当地给他们带去了先进,所以造成点损失没什么。
 
诸此等等,我们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理性,记忆、参考和决策框架、概率估算等都会让我们在该运用逻辑的时候,败给日常习惯。
 
有鉴于此,可以建立的思维框架是 CIIA:
 
1、一致性原则(Consistency):
 
当你需要通过一些信息来得出结论的时候,你判断信息的来源与你得出结论的一致性就很重要,不能从一个单一维度的证据,得出综合维度的结论;不能这个渠道的证据,去证明下个渠道的结论。
 
比如不能从这个男生帅的单维度信息就得出和他结婚一定幸福的综合维度结论;不能在树下捡到一只兔子,于是守株待兔。
 
2、辩论性对话原则(Introspect):
 
在你需要在几个选择间决定时,在自己的心里进行预警提问,选择这个选项在哪里优于其他选项。
 
比如,生气决定分手时,再问一次自己,为什么分手这个选择优于坚持。这一问通常能避免那些冲动不谨慎的决定和选择。
 
3、独立思考原则(Indepence):
 
在你受到外界压力需要做决定的时候,想想你是否是自己决定作出的。还是,大家决定做什么我也默认做什么?
 
再比如,如果你不娶我,我就死给你看等武力威胁。
 
4、隐喻规避原则(Avoid Metaphor):
 
在你面对生活问题的时候,学会规避那些被现实化的概念隐喻。
 
比如,某互联网公司课程的难度很大,学员说这家公司根本就不想让他学会课程。事实上,公司也很冤枉,因为很可能是课程真的很难,不想让所有人学会,而不是针对某个人。
 
再举一个例子,你失业了,说这个国家根本不爱你,也是这个情况。
 
当然,这套思维框架,可以正用,也可以反用。如果你需要的话,也可以反过来用在想用的别人身上。
 
生活中有效的决策习惯数之不尽,但都是从已有事实,推出一定范围下的结论,一下子想到最常用的有效模型就是 CIIA,欢迎各位留言补充。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王爱文」已获原作者授权
话题:



0

推荐

开智学堂

开智学堂

476篇文章 2年前更新

开智学堂专注于培养未来的创造者,在这里你可以与小伙伴一起学习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和创意写作等 21 世纪人才所需的技能。

文章